信息來源:銅仁網
亭亭玉立的竹子婀娜多姿,竹林四季蒼翠,惹人喜愛,而竹器工藝以其特殊的質地也備受青睞,塘頭斗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烏江中下游流域廣為流傳兩句民謠:“塘頭斗笠印江傘,思南姑娘大腳板!睂⑻令^斗笠與印江的油紙傘并列,可見其知名度與美譽度之高。而出自民間的塘頭斗笠雖是實用工具,卻以其精湛的工藝,堪登大雅之堂。
斗笠又叫斗篷,編織材料為本地慈竹。編織過程有一套繁復的程序,是工藝很細的活計,須得藝人心靈手巧。先是 “開刀”,焚香化紙敬奉竹神、禱告上蒼。然后才從竹林中砍下竹子。正如中國最古的《彈歌》所唱:“斷竹、續竹……”依次剔枝、破竹,分解成篾條,竹子有節,容易脆斷,需用巧力因勢利導,庖丁解牛,功夫在無形之中。再將篾條分割成青篾與黃篾兩部分,然后進一步把篾條劃成細細的“篾絲”。最小的篾絲幾乎接近頭發大小,百丈之剛化作繞指之柔,工藝之精達到極限,讓人嘆為觀止。
篾絲劃好后才開始編織。將竹片搭成框架放置于斗笠模型之上,竹篾以錐形頂端為核心,向四周輻射開去。自上而下,細細的竹絲經緯交織,一圈又一圈地向外擴展。斗笠有內外兩層,兩層之間夾放其它材料。根據用途,所夾材料略有區別,大致可分兩種:一是用以遮雨的紙質斗笠,直徑在70公分以上,體積相對較大,竹篾中夾以油紙;二是用來遮陽的棕絲斗笠,直徑在65公分以下,頂端鋪上青布、襯以紅綠花紙,其余部分布放均勻的野生棕絲,通風透氣;棕絲斗笠中還有一種是裝飾而非實用的,直徑在50公分以下,工藝更加精湛,編花織草、小巧精致。
關于棕絲斗笠頂部的那塊青布,還有一段歷史典故。明朝時期,塘頭斗笠已是思南進貢朝廷的貢品。洪武十年(1377)思南土司田仁智之子田弘正帶著一些地方特產進貢朝廷,其中就有塘頭的斗笠。朱元璋對其他貢品沒有發表特別看法,唯獨對斗笠情有獨鐘。這位農民出身的皇帝在老家干活時大概沒戴過這樣漂亮的斗笠,所以頻頻贊嘆:“篾細如絲,美哉!美哉!”還順手拿了塊烏紗賜予思南的田土司,要他押在斗笠之上,并頒下一道口詔:“民能戴,官亦能戴!睆拇,塘頭斗笠的頂部多了一片青布,相沿至今。
為了確保經久耐用,色澤光鮮,斗笠上還要噴涂一層桐油,在太陽下晾干,此后長久如新。
竹編是工藝很細的活計,需要篾匠心靈手巧。在小農經濟時代,勤勞聰慧的塘頭人就以竹編和燈草為生,甚至富甲一方。而塘頭的斗笠編織工藝又以沙都最富盛名。那里的編織歷史源遠流長,村民個個都是能工巧匠。目前,以宋二秀為代表的編織藝人,還在不斷把這一工藝發揚光大。
塘頭大壩一馬平川,龍底江蜿蜒其間,良田美池,竹林農舍。頭戴斗笠的女子們風姿綽約地穿行其間,那別致的造型,迷倒多少外鄉來客。
斗笠還是傳情之物。按照地方風俗,一年一度的端陽節,未婚小伙子總要到姑娘家“打端陽節”,姑娘總是把編得最好的斗笠送給小伙子。心靈手巧的塘頭姑娘借助一雙巧手,把她們豐富的情感,以及對愛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全都織進了篾絲的經緯之中。
所以,斗笠不僅是遮雨避陽的實用工具,更是一種富有豐富內涵的民間工藝,它已經與塘頭人的生存環境和精神世界水乳交融,升華為一種民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