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巴日與擺手舞和社巴歌與擺手歌的關系 |
|
作者:彭英子 彭坤洋 信息來源:土家族文化網
一、社巴日
(一)、社巴、舍巴、舍把在土家語中的含義
1、社巴
⑴、社巴:土家語中表示人稱代詞,和土家語中的另一個人稱代詞“瑪”一樣,相當于漢語的“者”或“的人”。 例1、 si55pa55 la21 se51pa55、si55pa55 ta35 se51pa55、si55pa55 xi35 se51pa55。 漢譯:衣服 縫 的人 、衣服 穿 的人 、衣服 脫 的人 意譯:縫衣服者 穿衣服者 脫衣服者 例2、ka35 se51 pa55、lo21 se51 pa55、mi55lo35 se51 pa55。 漢譯:吃 的 人 罵 的 人 燒 火 的 人 意譯:吃者 罵者 燒火者 這里的“se51 pa55”用漢語記音,可記成“社巴”。完全是記土家語音而已,無“社巴”這兩個漢字的意義。
⑵、社巴公公、社巴婆婆也是用“社巴”記土家語音而已。 如 :se51 pa55 pha21 phu55 ku21 pie21 to21。 漢 語:社 巴 公 公 上 先 要 漢意譯:社 巴 公 公 要 先 上。 這樣記音在湖南少數民族古籍辦主編的《擺手歌》中“社巴”一詞出現了35次!锻良易鍞[手活動史料輯》中“社巴”一詞,用得多!吧岚汀币辉~出現較少!吧岚选币辉~除史料記載外幾乎未用。
⑶、社巴日 彭勇行(1835-1892)的竹枝詞《社場》:田家洞畔社場開,姊妹雙雙赴會來,最愛云鞋花滿口,也裝蓮步上歌臺。(有的認為是向曉甫之作)。 “田家洞這里的田姓人凡逢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為社日,俗稱五戊逢社,要敬社菩薩,舉行盛大的社巴調年活動,群眾又稱‘社巴巴’。田家洞田家人的出社活動已成為特有的一種風俗習慣,它是一種喜慶活動,也帶有娛樂的性質,每年二月社節的那天,出社活動就開始了! 清同治十年《保靖縣志》載“正月初間,男女齊集歌舞,祓除不祥,名曰擺手。又謂之調年,立秋日并春秋之社日,亦如之! 嘉慶版《龍山縣志·節日》中記有“春社作米粢,祭社神,曰社粢。戊日禁止犁鋤! ——《土家族擺手活動史料輯》
這里“社巴日”,社就帶有社戲,社日、社場(即戲場)等意義了!鞍汀笔恰鞍屯笨吹囊饬x!叭铡辈皇且蝗斩盏臄盗吭~或節日的“日”,而是“做”的意思了。(請看“社巴日”專論,這里不做敘述了。)
(二)舍巴
1959年4月,黃吉川整理成文的《湘西北藝術調查報告》中記有:“擺手舞流行于湖南的龍山、永順、保靖、古丈,湖北的來鳳,四川的酉陽等地,土話一般稱‘舍巴’,龍山稱‘舍巴日’或‘舍巴格次’(意為甩或擺手)永順稱‘舍巴’(意為擺手),保靖的小白、仙仁巖、龍頭上等地叫‘舍巴羅托’(意為跳擺手)!
1964年彭勃記的坡腳鄉四方村擺手過程中,有“土王爵主爺爺也,舍巴頭目也”的記錄。從資料顯示,2003年以前的史料中,很少有“舍巴”一詞。其實,“舍巴”也只是起記錄土家語音而已。
3、舍巴日
1993年版的《川東酉水土家》一書中描述“擺手舞是川東酉水土家的‘舍巴日’,即在擺手堂前跳的自娛性舞蹈!
1959年4月版《湘西北藝術調查報告》中記有擺手舞,龍山稱“舍巴日”(意為甩或擺手)。彭繼寬主編的《湖南少數民族文學史》(2001年4月)記有“擺手活動土家族叫‘舍巴日’”。這里可以看出,“舍巴日”也是用來記土家語音的,而無漢字“舍巴”的其他意義。
學者們有的用“社巴”,有的用“舍巴”,除了記音外,其它用意只有他們才知道。
4、舍把
“舍把”是一個官名,相當于管家或其它相應的職務。
清乾隆28年版《永順府志·禁示》第九條“土司惡俗之宜急禁也,查土司向每逢歲時節令及委官舍把下鄉俱令民間婦女搖手擺項,歌舞侑觴甚至灑泔興豪,有不可名言之事,切思民間婦女,均屬赤子,乃以歌舞取樂風化尚堪□乎”。不難看出,舍把是土司派出的委官。
清嘉慶版《龍山縣志》“土司時服飾不分男女皆一式,頭裹刺花巾帕,衣裙盡繡花邊,每逢時令節,各官舍把下鄉,俱令民間婦女跳舞!蓖瑯印吧岚选边是排在“官”的后面。
“原土司衙署綺柱雕梁磚瓦砌,百姓則又木架屋編竹為墻,舍把頭目許豎木梁柱,周以板壁皆不準蓋瓦,如以蓋瓦者,即治以僭越之罪,俗云只許買馬,不許蓋瓦!保ū靖荆
舍把,從待遇上講,還未達到蓋瓦的官職。
“龍山深林密菁,往日皆土官圍場,一草一木不許輕取,每冬行獵謂之趕仗,先令舍把頭目等視野獸所居,卒數十百人,用大綱環環之旋,砍其草以術警獸,獸奔則鳥統標槍立斃之,無一脫者(本府志)。
舍把只是土王圍獵前看場地和覓野獸的帶隊者。
“馬王二賊犯靖,永順地渭州渡河處,保靖彭朝柱令子彭鼎率舍把彭養銳彭象震等引藥駑手千余,從后路抄出刦其營放火燒之!保ū靖荆
舍把在軍隊中只是一個偏將。
嘉慶23年版《龍山縣志》云:“嘉靖年間施溶州舍把田滋為巡邊總官,諸阾交睦,邊民愛戴,遂自授長官世職,未請頒印信,不得與六長官同列!
該舍把有德有能,百姓擁戴,終未得長官使的頭銜。
從以上史料分析,“社巴日”或“擺手舞”不可能為一個官位不高的舍把舉行!吧绨腿铡倍ú皇且浴吧岚选眮砻。 但是,舍把公公、舍把婆婆的用法是對的。
二、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的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
1、史志文獻有關擺手舞的記載:
1725年《永順府志》記載:“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齊集,鳴鑼擊鼓,跳舞唱歌,名曰擺手”。
這里提出了跳舞唱歌的名稱“擺手”。
1736年編修的《永順府志》風俗篇中寫道:“各寨有擺手堂,又名鬼堂,謂是已故土官陰司衙署。復歲正月初三至十七止,男女聚集跳舞唱歌,名曰擺手,此俗猶存!
這段話里介紹了活動地——擺手堂,擺手的理由(原因)“謂是已故土官”。這是擺手原因之一;顒用Q同樣是“擺手”。 1796年嘉慶23年版《龍山縣志》卷七·風俗篇記載“土民設擺手堂,謂是已故土司陰署,供以牌位。黃昏鳴鉦擊鼓,男女聚集,跳舞唱歌,名曰擺手!
在其《藝文》篇中又寫道:“相傳吳著沖其人準頭高聳,上現紅光,必多殺戳。家人知其然,以婦女數人裸體戲舞于前,輒回嗔作喜。土民所以有擺手祈禳之事,然當年彭咸奪地,因吳著為祟,立祠祀之,至今賽焉!
清代《古丈廳志》載有:“土俗各寨有擺手堂,每歲初三初五六,夜鳴鑼擊鼓,男女聚集,名曰園謔終,以祓不祥!
擺手是為吳著沖而舞,明確了擺手的原因和所要達到目的——“擺手祈禳”和“祓不祥”。
1878年光緒版《龍山縣志》作了較詳細的記錄:“土民寨故土司神,舊有堂,曰擺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陳牲豐。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畢,披五花被錦帕首、擊鼓鳴鉦,跳舞唱歌,竟數夕乃止。其間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時男女相攜,蹁躚進退,故謂擺手。相傳某土司前明時,調征廣西。某縣城堅守,屢不下時。某軍一營城南門外,乃令其土卒半女汝,連臂喧喝,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者競集觀之,并動于歌,流蕩無堅去。某則以精兵,潛逼他們,躍而入,遂克敵,歸后演為舞節,蓋亦蹈詠武功之意。
這段史料文字,把擺手舞發揮得淋漓盡致。應用于軍事之中,戰爭的策略和戰役的手段上,卻有其事。而擺手舞就是“巴渝舞“,由于缺少史料記載而不敢恭維。
2、文獻詩書對擺手舞的描述:
“土司祠,闔縣皆有,以祀歷代土司,俗稱土王廟,每歲正旦后元宵前,土司后裔、鳴鑼擊鼓,舞蹈長歌,名曰擺手! ——《永順縣志·卷八·建置志》
“黃昏鳴鉦擊鼓,男女聚集,跳舞唱歌,名曰擺手。有以正月為期者,有以三月、六月為期者,唯董補、五寨、三里最盛! 銅柱(竹枝詞)
千年銅柱壯邊陲,舊姓流傳十八司, 相約新年同擺手,春風先到土王祠。 ——唐人匯
福石城(竹枝詞) 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 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 ——彭施鐸
擺手堂前艷會多(竹枝詞)
擺手堂前艷會多,攜手聯袂緩行歌, 鼓鑼聲雜喃喃語,裊裊余音嗬也嗬。
土王宮里人如海(竹枝詞)
山疊錦屏屏尾艷,灘懸石鼓鼓音和, 土王宮里人如海,宛轉纏綿擺手歌。
三、社巴日(舍巴日)與擺手舞的關系
從社巴日(舍巴日)、擺手舞的資料分析,社巴日尚屬民間民族用語,指的是整個土家族的民俗節慶活動。
如:龍山縣坡腳鄉報格村的社巴活動是這樣:第一夜,請土王、跳擺手,開頭就唱社巴歌“正月的日子到,畢茲卡的孫孫崽崽們啊,社巴做起來了!被顒觾热萦芯瓷,跳擺手舞。第二夜,給土王安位,演毛古斯——打鐵。第三夜,跳擺手舞,演毛古斯——做陽春。第四夜,跳擺手舞。第五夜,跳擺舞,演毛古斯——治病。第六夜,跳擺手舞,演毛古斯:紡紗、織布、縫衣服。第七夜,送架、掃堂:由梯瑪結束活動叫掃堂,唱詞有“社巴做過了,神堂要掃了,我把壞的掃出去,好的留這里!弊詈笠痪涫恰白隽松绨痛蠹罄!
該村的這場活動中有四項內容,一是敬神,二是跳擺手舞,三是演毛古斯,四是梯瑪掃堂。這四項內容歸屬在“社巴日”中即做社巴的內容。不難看出擺手舞是“社巴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龍山縣靛房鎮湟崮嵖也是“社巴日”,其“社巴歌”中有“山腳下人燈籠火把,驚動了崮嵖人,才曉得過年過節了,才曉得社巴要做了。
龍山縣內溪鄉的松坡村同樣是做“社巴”,其中社巴歌中有句唱詞是“社巴也做了,拔帕做了”拔帕或玩拔帕,就是演毛古斯,但未提出來“擺手舞”做了。
永順縣的雙鳳、夕鐵、沙撮、他沙溪等村,做社巴時,毛古斯才是主要的內容。
保靖縣的亨章村、“畢幾卡寨子做社巴”“你們做一場社巴看一看!
保靖惡且村“兒孫們要做社巴了”。
仙仁巖的“社巴日”,玩毛人拔帕,
古丈縣田家洞的社巴巴,以娛樂活動為主,小白村世代都做社巴,如果哪一年不做社巴,豬牛發瘟,地方不安。馬達坪即叫“社巴”活動也稱擺手舞活動,“引著孩子們看社巴”,“做了社巴大吉大利”。但沒有“看擺手”的句子。
龍山縣靛房鎮中心村的“社巴日”跳的“社巴舞”唱的是“社巴歌”,其內容有:擺手舞、放柴、打油、鋤草等內容。
“社巴日”要做的內容很廣,涉及到土家族的整個民俗活動,而擺手舞只是這一活動的一個項目。結論:社巴日不是擺手。
那么,為什么史志文獻都記成擺手呢?
第一,擺手舞確實在社巴日中是一個突出的重要節目之一,一般來講,社巴日,由擺手舞開場,人數可多可少,舞姿優美?春笥∠箢H深。就象北京的天安門,去北京的很多人都會這樣說,我這次到了天安門。意思是我到了北京。還有南京的總統府、上海的外灘,這些有代表性的事物成了以點代全的特殊意義。擺手舞也是如此。
第二,史志文獻上(1960年前)也找不到明確的社巴日就是擺手的定義。記錄者只是看到了“男女集聚,攜手相連,蹁躚進退,唱歌跳舞”后,才取個名字“名曰擺手”。
從未有“社巴日名曰擺手”的字句。就是1989出版的《擺手歌》中“社巴”一詞出現35次,譯成“擺手”的也只有兩處。377頁有“年年給他們做社巴(注)!弊⒌膬热菔恰吧绨停杭磾[手!
第三,土家族有語言,沒有文字,“改土歸流”以前懂漢語的人都很少。由著別人記,記成什么成什么。這樣給后人留下了難題,也給文人墨客者留下了研究的空間。
四、“擺手歌”與“社巴歌”的關系
1、“擺手歌”就是“社巴歌”
1989年湖南省古藉辦公室主編,彭勃、彭繼寬整理譯釋的“《擺手歌》開宗明義地寫到《擺手歌》又名《社巴歌》,它是土家族巫師梯瑪和擺手掌堂師在擺手活動中所唱的古歌!
1991年4月由田荊貴主編,崔文彬、彭勃為副主編出版的《中國土家族習俗》142頁第三行寫道“《擺手歌》土家族俗叫‘舍巴歌’”。1964年5月,由彭勃、彭繼寬調查整理的《古丈田家洞的社巴巴》中記錄有“社巴活動中,唱社巴歌的時辰較多,跳社巴舞時由歌手唱社巴歌,晚上活動時也唱社巴歌。社巴歌內容廣泛,篇幅浩繁,有請神歌、古歌、勞動歌、情歌等等,其中古歌份量最大,如《制天制地》《人類來源》《土家人遷徙》及各英雄人物的故事等等。如《將帥拔佩》《春巴麻媽》《白果姑娘》等,還有各姓人家的亙古和《狗爹羊娘》等歷史風俗古歌。
《社巴歌》長達數千行,于1988年已由岳麓書社以《擺手歌》的名義公開出版。為什么呢?是因為“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中,將一些正當而無害的風俗習慣,亦被列為封、資、修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當時簡稱破四舊)而被破除了! ——《中國土家族習俗·序言》
不言而喻,《擺手歌》本來就是《社巴歌》。
2、擺手堂、擺手舞都有土家語稱謂
擺手堂確有土家語名字,由于土家語的逐漸消失而鮮為人知了。社巴日的地方,土家人把它叫“野(yě)厝(cǒ)”,漢語稱神堂,在志書中,文人墨客把它寫成“各寨有擺手堂,又名‘鬼堂’(《永順府志》乾隆28年版),致使后來有了‘擺手堂’的篇牌!雹 例如:《擺手歌》377頁“je21 tsho21se51pa55zi55la55xu35! 漢譯:擺手堂 社 巴 做 在 了。 399頁:“je21tsho21o35thu55nie55lo55lie55! 漢 譯: 擺手堂 里 頭 的 人 哩。
“野厝”在土家地區作為祭祀的地方,相當于漢人的祠堂或廟宇。有的地方就叫土王廟。計不完全統計,龍山縣就有115個“野厝”,僅坡腳地區就有亞木灣、報格、蘇竹、石堤等村有10個“野厝”,幾乎每村一個,F在“野厝”建筑坦然無存,“第堂址猶存”,土家語把它叫作“野厝塔(tǎ)”.
擺手舞也有土家語名稱,叫“yě tǐ kē”。在土家語地區:如坡腳的石堤、報格、蘇竹、靛房的中心、百型都把擺手舞說成“yě tǐ kē”。例如:“lāi dā yě tǐ kē rèi dō”(意思是今天去做擺手舞)!皔ě tǐ kē rī xī cá(意思是擺手舞做得好)”。靛房的中心村還有“yě tǐ kē sǐ kē”即專門用來跳擺手舞的田。
五、屢禁不止的“社巴日”
1、社巴日,這種以民俗活動的形式,“擺手祁禳”“以祓不祥”,特別是“董補、五寨、三里最盛。
屢出示,禁之不能止。亦修其教,不易其俗而已。然其間有知禮者,亦恥為之。若附郭土民,此風久息,第堂址猶存”。(《龍山縣志》清嘉慶版) 從這段話中,披露了三點信息,一是社巴活動最盛行,可能影響到當時統治者的意識形態方面。二是由于影響到統治者的意識形態,同時又是長夜“鳴鉦擊鼓,男女聚集,搖擺發喊”,本來就被貶稱為南蠻或五溪蠻的地方,怕惹是生非,所以“屢出示禁之”。其禁令是:“土司惡俗之宜急禁也:查土司向年每逢歲時令節及各委官舍把下鄉俱令民間婦女搖手擺項,歌舞侑觴,甚至灑泔興豪有不可名言之事,切思民間婦女均屬赤子乃以歌舞取樂風化尚堪囗乎,應請嚴禁以正風化!苯Y果呢?“然桑濮風行或至淫忘返”,“此舊俗,今亦不盡有此堂!边@是一種民族民間習俗,強禁是不行的!敖荒苤!卑!三是修其教易其俗,當時的統治者采取了許多辦法。諸如:服飾宜分男女。殺牲飲血宜嚴禁。特別是興辦學校,要土家子弟入學,達到“詩書弦誦,野有秀民”。才有“土民讀書講禮教多,漸為是者,其俗竟衰息”。
2、社巴日活動是土家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社巴日活動是土家族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土家族的主要民俗活動之一。是健康的向上的文化現象。她隨著民族的產生而產生,隨著民族發展而發展,所以說文化是本民族的魂,同時,文化是世界的。清政府禁的是“委官舍把下鄉俱令民間婦女搖手擺項”的惡習!拔幕敲褡宓难},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以文化的力量,土家人心相連,團結一致傳承社巴日文化。社巴日活動一直沒有停止過。而且越做規模越大,越做內容越豐富。
彭繼寬在湖南少數民族古籍辦公室編印的《土家族擺手活動史料輯》中,有這樣的記載:“1963年10月,我們在挖掘民族民間資料時,來到土家族大擺手的發源地區龍山縣馬蹄寨調查擺手活動情況”,“龍山縣馬蹄寨,則是湘西土家族大擺手活動最盛行的地方。這里擺手活動歷史悠久,內容豐富,規?涨,在附近幾縣頗負盛名”!疤貏e是民國十三年以后,每年參加擺手活動的達四萬余人,馬蹄寨附近所有村寨都住滿了外來客,有觀擺手的,有買賣各種貨物的……還有表演各種戲劇和文藝活動的!
1957年湖南省湘西訪問團的《龍山土家族問題調查報告》中明確記有“社巴日”也是坡腳鄉流行的一種舞蹈,每年正月擇定日期,一般是雙日開始,單日結束。由各鄉各姓分工表演。
“特別是民國十三年以后,每年能參加擺手活動的人達4萬余人,馬蹄寨附近所有村寨都住滿了外來客,有觀擺手的,有買賣各種貨物質,……還有表演各種戲劇和文藝活動的!袩魬、陽戲、漢戲、高腳戲,表演曲藝有三棒鼓、蓮花落、九字鞭等!保ā锻良易鍞[手活動史料輯》)
從這里可以明顯的看出,“社巴日”不再是單一的民俗活動了,而是成了各民族綜合性的文藝表演平臺了。內容上也不再是“擺手”了,而是豐富多彩的戲劇、舞蹈、曲藝節目了。另一方面不也證實了土家族是一個開放的民族,更易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民族。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下,社巴日在土家山寨活動頻繁,為土家族單一民族的確認作出了貢獻!拔母铩睍r作為“四舊”委屈一段時間,八十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民族文化也隨之發展!吧绨腿铡庇2001年7月18日在坡腳鄉第一次以“社巴節”的名稱,走上了文化的舞臺。從此,“社巴日”變成了節會的名稱“社巴節”。2010年國家民委正式把它定為中國土家族的節日。
總而言之:社巴日是包括擺手舞在內的土家族民俗活動的節會名稱。擺手舞只是這一節會中的一個節目!稊[手歌》就是《社巴歌》。 參考書目
清朝《永順府志》。 清朝《永順縣志》。 清朝《保靖縣志》《保靖縣志稿紀要》。 清朝《龍山縣志》、民國《龍山縣志》。 《擺手歌》湖南省數民族古籍辦公室 主編 彭勃、彭繼寬整理譯釋。 《土家族擺手活動史料輯》彭繼寬、彭勃選編。 《土家源》彭英子編著。 《梯瑪資料收集》第一本 劉應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