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順縣朗溪鄉王木村打洞溪發展現狀的調查報告 |
|
作者:羅奮飛 信息來源:土家族文化網

2013年7月,對于永順縣郎溪鄉王木村打洞溪的人來說是個值得敲鑼打鼓慶賀的好日子。經過三年的奮戰,村民們終于在懸崖峭壁上鉆出了一條“天路”,雖然路面依然坎坷不平、碎石遍布,但是打洞溪的人再也不用通過“天梯”與外界聯系,能夠迎接更多驅車前往的客人了!
來過這里的人,無不深感震撼,因為這里有不一般的人和景,還有那誰也沒聽說過的胡瑪語……
作為民族事務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我們有理由也有義務去保護和傳承那些原生態的民族文化與習俗。為了進一步掌握相關打洞溪的情況,筆者于11月3日深入打洞溪,對中國最后一個少數民族語言“禁區”進行調查,F將調查報告整理如下,以供民族系統領導在特色村寨建設中給予重點考慮。
一、 打洞溪概況
王木村地處偏僻,交通閉塞,是我縣東南的邊境之地,東與張家界永定區四都鄉接壤,南與懷化市沅陵縣明溪口鎮相連,是個“一腳踏三地”的典型邊境村。王木村距縣城140公里,距朗溪鄉政府所在地30公里,境內地型復雜,海拔落差大,最高海拔1247米,最低海拔445米,群峰綿延,懸崖峭壁橫生,溪流交錯,經濟落后。全村有稻田258畝,旱地384畝,山林面積18270畝,分4個村民小組,共126戶,總人口378人,勞動力129人,年人均產糧148公斤,人均收入1230元,村民生產生活條件艱苦,生產區與生活區有450米以上海拔落差,當地村民流傳有“下坡走得腳發軟,上坡爬得汗長流,梯巖頭上鬼見愁……”的自嘲戲語。該村雖歷經幾屆扶貧,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有所提高,但貧窮落后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
打洞溪是王木村的純土家族自然寨,以徐、宋、羅、劉、丁、吳姓為主,全寨63戶,共197人,均為土家族。據現年93歲的宋明綱老人介紹,他們的先人是明朝中期來到這里的,一些跟隨“彭氏土司”五代時期從江西遷來的“小姓”(人數較少)工匠人家,為躲避當局和“大姓人家”(人數較多的姓氏,當時的彭、向、覃等為大姓)欺壓而藏匿至此。此地群山環繞,山壁陡峭,一般人不易發現,更難進入。打洞溪先人們遷來后卻遭連年旱災,于是,人們到處打洞尋水,最后在半山腰鑿出一地下水,引水下山,形成山溪,因此而得打洞溪名。
從此,這些逃匿至此的“小姓”人便與外界隔離開來,山外土家族人受漢文化影響而不斷漢化,這里卻保存了原生態的土家文化,還完好保存了土家語另一支語系——胡瑪語。 二、 這里有特色
特色1——胡瑪語
在打洞溪,如今仍然保留了一種獨特的語言交流方式——“胡瑪語”!昂斦Z”被外界叫做落后人的語言,偏僻的方言,是打洞溪的先人們為了躲避戰爭或其他外來勢力干擾的一種自衛方式,讓人費解,更感神秘,在漢語詞典里永遠也找不到答案。打洞溪人都會說“胡瑪語”,將“胡瑪語”作為日常交流的語言。這種語言習慣形成的原因有三:一是祖輩相傳形成了方言習慣,在這里,無論是男女老少,大家都說胡瑪語;二是紀念祖先逃遁至此的不容易,打洞溪先人們為了“退隱”山間,過上與外界隔離的生活,有意創造了這種神秘的語言,以迷惑當局而得以生存,打洞溪后人使用這獨特的語言是對先人的一種祭奠形式;三是內部交流的需要,打洞溪人在有外來人的時候使用胡瑪語,無疑是給自己提供方便,以免他們悠然自得的生活受到打擾,有時候還可以看作是一種無形的暗語。
在這里,人們仍然沿用著土家先祖傳習下來的生活樣式:火堂里架起鼎罐(鼎罐“胡瑪語”音譯為“龍燈”),柴火煮飯;用山胡椒腌制豬肉柴火熏烤;把包谷、辣椒砟放在土陶罐里,制作出開味的菜肴;用石崖上采來的蜂蜜泡團糤,蘸糍粑招待客人。
特色2——土家族建筑
竹林深處一棟棟吊腳木樓或依山而立,或跨溝而建。時不時飄來聲聲雞鳴狗吠打破了山里的靜寂。晚風習習的夜色里,月光將斑駁灑滿村寨的吊腳木樓,唯有老楓樹上的“夾囈召召”,伴隨辛勞人們的夢香,吟唱著亙古千年的歌謠。溪邊的水碾坊,滿身青苔的老水車疲憊地轉悠著,吱吱嘎嘎地數落著歲月的滄桑。清溪上的小橋是幾根裸露著身軀的蒼木,毅然地躺在那里,等待著與你的親吻。
清一色的土家吊腳木樓,或清溪邊駐足,或翠竹遮掩,或袒胸赤足在那里憨憨地擺顯。如傘的老楓樹,灑下一遍綠蔭,炊煙冉冉,微風飄來聲聲雞啼狗吠,歪斜的籬笆摟抱著蔥蘢,園里采蔬的女人眺盼著暮歸的老牛和男人。
特色3——原生態土家族文化
這里仍然保留著豐富多樣的土家族文化樣式。除了土家族特有打溜子、哭嫁歌等外,還有土家族山歌、獨特的餐飲、獨特的節慶和頻臨滅絕的土家手工技藝“排紗”。
在這里,有著神秘的土家族調解方式,就是夫妻之間和鄰里之間吵架鬧隔閡后的“和氣宴”、“和氣藥”。據說現在當地有夫妻兩人吵架時,都在沿襲這種傳統,由寨中的長者采集山中奇藥,煎熬成藥湯,讓夫妻二人喝下,這樣會讓夫妻二人和好如初。如遇家庭之間紛爭,則需寨中長者主持雙方參加“和氣宴”,通過這種傳統的聚餐方式來化解雙方矛盾。
特色4——優美的自然景觀 絕壁天路:“梯巖”。 正溪生產小組的盡頭,天成的懸崖峭壁巍峨霄漢。絕壁上鐫刻著遒勁奪目的“天路”字樣,一練瀑布疑是天降,濺起染天煙雨。一條“z”繞的公路盤延直上云端。云霧里,當年的絕壁棧道依稀可見,給人心靈震撼,讓人肅然起敬,是一首民族精神的頌歌,也是一幅美煥絕倫的自然畫卷。
清溪嬉水:這條有一條直通山外的小溪,境內全長五華里,是一處得天獨厚的旅游休閑資源。良好的植被,使得溪水清澈見底終年不斷。良好的水質,使得魚蝦成群,悠哉游哉。民間傳說中的“梳頭溪”“洗臉巖”“洗腳灘”“脫褲潭”“添喜潭”依次排開,以潺潺溪水賦予了打洞溪生機怏然的靈性。
特色5——懸崖上的甜蜜 打洞溪四面環山,且山壁陡峭,世代勤勞的打洞溪人在沿山的石壁上,掛滿了養蜂的木桶。抬眼望去猶如鑲嵌在石壁上的顆顆寶石,給人無限遐想。這種蜂蜜是大自然的恩賜,在人類居住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尤為稱奇、珍貴,一桶桶蜂、一餅餅蜜,編制出打洞溪人甜蜜的夢。
每到冬季,打洞溪人都會集體上山取蜜,每家的蜂桶數量不一樣,取的蜂蜜也就多少不均,少則十斤,多則三五十斤,一部分留自家食用,其余的天然蜂蜜運到集市換取生活必須品。 三、 這里很貧窮
打洞溪人多田少,人均8分田地,加上地處山間,周圍的
高山擋住了大部分的照射陽光,相對其他地區陽光明顯不足,導致了頗為奇特的“人間四月芳菲盡,打洞桃花始盛開”現象,也使得農作物的生長周期長、產量低,年人均產糧148公斤,人均收入1230元。
這里有礬礦,但因技術落后不允許開采,本性愛好生態環保的打洞溪人也壓根沒想去開礦,怕破壞他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這里也沒有富饒的田地,淳樸的打洞溪人只能是靠天吃飯和養蜂賺錢。年輕人為了生計也只好背井離鄉去外出務工,掙錢回來養家。打洞溪的孩子近九成五只完成初中學業就演變成農民工,在家務農的人以老人婦女居多,全寨197人有80余人在外務工。 四、 這里盼致富
世代生活在這里的人,隨著改革開放開始走出山寨,感受到外界豐富多彩的生活。通過與他們的談話發現,在家的打洞溪人無不對富裕充滿向往。彩電、冰箱之類的家用電器這里沒有普及,但有個別家里外出務工成功者得以購置,無形給大家帶來無限的吸引力。
為了走出大山,打洞溪人沒有放棄追求致富的路,全寨男女老少做起了“現代版愚公”,開山碎石,肩挑背負,歷時三年終于貫通了通往山外的等外級公路。因為地勢險峻,這條在打洞溪人眼中的寬敞大道,讓初來乍到的外來人無不毛骨悚然,拳頭大的碎石鋪成的毛路,總是讓汽車輪胎無序滑動。
打洞溪的年輕人也走出大山,涌入外出打工的潮流,只為了實現沉睡多年的致富夢…… 五、 這里需支持
這里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然而這里卻擁有更多的扶持理由。
(一)大鯢特種養殖項目。一是生態環境良好。王木村雖然存在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后的劣勢,也因此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具有獨特的林地氣候條件和其他資源優勢。如何揚長避短,化劣勢為優勢,找準一條適合該村實際的特色化產業路子,選準開發項目是關鍵。為此,縣有關部門與村組干部一起先后召開了22次村民座談會,討論了核桃、白芨、天麻、獼猴桃等7個開發項目,充分聽取村民意見和建議,經過多次討論和筆者對當地地理條件的考察論證,最后確定以大鯢特種養殖為首選項目,實施項目可謂具有“天時、地利、人和”優勢條件。二是地利優勢明顯。該村生態環境良好,擁有豐富的優質水源和地下溶洞資源。全村共有58處自然山泉,可供開發利用的較大水洞5個,干洞4個,洞穴山泉水質好,氣溫穩定適宜,水生物多。而且經考察在茶花洞穴中發現野生大鯢苗,是大鯢的原生棲息地,該溶洞資源加以人工改造,仿造自然生態環境,即可作為大鯢理想馴養繁殖地。三是天時條件具備。大鯢養殖切合當前國家產業扶持政策,近年來,中央逐年加大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倡導建立“兩型”社會。前不久,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來我州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從實際出發培育地方特色產業。州領導高度重視大鯢產業發展,在州政協十屆四次全會上開展了有關“培植大鯢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民族經濟”的專題計論。以當前市場發展前景來看,大鯢被譽“水中人參”、“軟黃金”,商品價值極高,國內市場達2000元/斤,出口國外高達4000元/斤,價高量少,供不應求,發展大鯢養殖正當其時。四是“人和優勢”形成。通過各級扶貧調研,結合打洞溪實際,選擇大鯢養殖,村組領導班子信心足,村民積極性高。以劉吉林書記(去年被評為感動永順十佳人物,今年評為州勞模)為首的領導班子對于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干實事的意愿訴求強烈,干勁十足。村民對發展大鯢養殖一致贊成和擁護并愿集資入股共同開發,現已建成大鯢養殖基地一個,大鯢養殖體系已初具規模,村領導班子和村民投入勞工220多個,挖掘仿生態洞穴,建造了一個長35米、寬5米的原生態繁殖洞和一個長100米、寬15米的商品魚仿生態養殖洞(含100個1米長、1米寬的養殖池);但因資金短缺,發展后勁嚴重不足。目前雖然通過了項目的科學分析論證,但爭取上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力度還遠遠不夠,急需上級扶持。
(二)“特色村寨”建設項目。一是修建土家風情山寨。龍門口組是一個被時間遺忘的土家山寨,飄逸而又久遠,神秘而又古老。在這里我們可以規劃把它建造一成個親近自然、尋根本源的土家山寨,入口處修建一座仿古寨門,清一色的土家吊腳木樓,或清溪邊駐足,或翠竹遮掩,或袒胸赤足在那里憨憨地擺顯。如傘的老楓樹,灑下一遍綠蔭,炊煙冉冉,微風飄來聲聲雞啼狗吠,歪斜的籬笆摟抱著蔥蘢,園里采蔬的女人眺盼著暮歸的老牛和男人,完全可以讓外來人感悟此處又“桃源”。 二是展示再現土家農耕文化。老祖宗的農耕文明,在這里仍然得到傳承沿襲,永遠保留著那份沒有忘卻的記憶,這里的水車、碾坊都在打洞溪人的純樸中數落著歲月的艱辛。這里有榨油坊,煙霧彌漫的泥巴灶臺,火光輝映,青筋凸纏的腳手,在輝映里忙碌,赤身的漢子,摟抱起粗碩的油錘,聲聲吆喝向前炸去,瞬間爆發出震山的回響。三是獨有土家族習俗展演。這里除了具有其他土家地區的打溜子、哭嫁歌、擺手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外,還有獨特的餐飲和瀕臨絕跡的民間手工技藝,更有野饈山珍“農家席”。此外,還可以借助土家族獨特的餐飲習慣在龍口、正溪兩個村寨開設農家樂,讓遠方游客品嘗土家的黑毛土豬、土雞之類的野饈山珍。四是開發特色產品。在打洞溪可以開發獨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并配以現場加工、制作演示。如土家“排紗”、竹木制品等。特色食品有石磨豆腐、碓舂蒿草粑、重陽香菇、田螺蝦米、泥鰍黃鱔柴火鼑罐飯、野胡蔥炒蛋、酸藠頭、酸辣粉、酸魚酸肉、水豆醬、糯米甜酒、石崖野蜂蜜等,都可以加工成產品供游客選購。 總之,這里有太多的理由需要上級關心和支持,筆者也深信在不久的將來,打洞溪一定能成為一個人人向往的土家族特色村寨,打洞溪人正用自己獨特方式迎接您的到來……(作者單位湖南省永順縣民族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