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上卿 信息來源:土家族文化網

近日,中南民族大學利川實踐隊前往利川市團堡鎮、建南鎮、汪營鎮福寶山,深入田間地頭、種植基地、村民家中,進行問卷調查,開展“特色產業帶動農民致富”學術性調研,了解當地特色產業發展,體會村民生產生活現狀,感受農村經濟發展新氣象。
7月9日,經過三個小時的山路,隊員們來到素有“中國黃連第一鎮”、“黃連之鄉”美譽的建南鎮進行調研。利川建南鎮種植面積達3萬畝,創造了黃連畝產600公斤的高產。隊員們對當地農戶進行了重點走訪,在村衛生室、小賣部、早點攤等處與村民的聊天咵家常,深入了解當地農戶種植黃連的實際情況。俗話都說“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但當提起種植黃連后的生活變化,農民的臉上洋溢著喜悅。除此之外,村民在多年的生產中創造出的林下栽連、稻田輪作、黃連套種等多種生態化種植,讓隊員們紛紛感慨農民的智慧同樣是值得大學生認真請教及學習。
7月10日,隊員們走進被譽為“世界莼菜之都”的汪營鎮福寶山,利用上午耕種時間,跋山涉水,逐灣下田,對農田和村灣進行拍照和錄像,與農民在田間地頭溝通,談農事、談家事,在最真實的情況下,采集到符合實際的第一手資料。舊聞杜甫“香聞錦帶羹,羹者為莼滑”,經過村民勤勞的雙手,小小的莼菜變成了發家致富的寶貝,晶瑩剔透的果膠像大山里的村民一樣淳樸,科技惠農的春風吹進大山,也吹進了每個村民的心里。隊員們紛紛表示,雖然“出國熱”持續升溫,但是山間地頭也有美麗的風景值得我們去欣賞,也有豐富的知識值得我們去學習,了解自己的國家才能更好的走向世界。
除此之外,隊員們冒著大雨,前往有著“中國山藥之鄉”之稱的團堡鎮。全鎮種植山藥一萬畝,產值達到2054萬元。僅此一項,年人均增收300多元。隊員們用農民能夠理解的語言與之交流,深入農戶家中進行訪談,在實際接觸中,農民,依然不再是一個封閉性的概念,他們思維活躍,他們在種植山藥的經驗摸索中,不斷嘗試新技術新方法,他們不折不撓,面對微笑,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面對生活的樂觀深深地感染了隊員。
了解民生并非調研意義的全部,在于通過調研的探尋過程找到自身的責任所在,在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更是找到未來發展的趨向性坐標。在三個鄉鎮的實地走訪中,身體力行的上山下田入水塘,才讓隊員們在實踐中成長,在體驗中感悟;親力親為的踐行,實踐的過程才變得彌足珍貴。到農村去,到鄉下去,是理論知識與實踐鍛煉的結合,是現實激勵與現實激勵的結合,是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結合,更是感知專業與適應社會的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