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地梵凈山 |
|
信息來源:印江人民政府網站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梵凈山揚名天下,正在于它與佛的不解因緣。梵凈山這個山名,就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它是從“梵天凈土”點化而來。據史料記載,梵凈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后來不知何時變成了“梵凈山”。這大概只有去問當年的佛教高僧們了。在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上,與梵凈山同一緯度的地區有無可計數之多,唯獨梵凈山仍保持著她的原始生態和本來面貌,獨成一塊清凈福地。這不能不使人聯想到此山的神秘和佛的無邊法力。 佛光 由外到里,按紅、橙、黃、綠、青、藍、紫的次序排列,直徑約2米左右。有時陽光強烈,云霧濃且彌漫較寬時,則會在小佛光外面形成一個同心大半圓佛光,直徑達20-80米,雖然色彩不明顯,但光環卻分外顯現。 觀看佛光的人舉手、揮手,人影也會舉手、揮手,此即“云成五彩奇光,人人影在中藏”,神奇而瑰麗。佛光出現時間的長短,取決于陽光是否被云霧遮蓋和云霧是否穩定,如果出現浮云蔽日或云霧流走,佛光 即會消失。一般 佛光 出現的時間為半小時至一小時。而云霧的流動,促使佛光改變位置;陽光的強弱,使佛光時有時無。佛光彩環的大小則同水滴霧珠的大小有關:水滴越小,環越大;反之,環越小。
梵凈山佛光
梵凈山之神歸于佛,梵凈山之魂在于佛,無佛無梵凈,無佛此山無靈氣,這絲毫沒有夸大之說。環視梵凈山,心中自有定論。梵凈山悠久歷史 ,“眾天下名岳之宗” ,最早開發于 16世紀明萬歷年間 ,修建梵剎廟宇 ,開鑿朝山便道 ,4 8大腳庵、4大皇庵 ,成為馳名全國的佛教朝圣名… 梵凈山東西南長寬均20余公里。自梵凈山被人類開山以來,以梵凈山金頂為軸心,環繞此山從山麓至山頂,布滿了百余座寺廟,其中還有皇帝賜封的“四大皇庵”。百千年來,無數高僧大德在這里修持悟道,弘揚佛法,無數信徒和善男善女在這里護法供養,給這山脈注入了無比的功德,積累了無量的法力。古往今來,凡親自登攀過梵凈山的人,無不感到每登山一次就仿佛受到佛的扶持,感受到佛光的照射。不少耄耄老人站立在梵凈山金頂之上,一抖筋骨,猶似人間又一次輪回。梵凈山佛江之神奇集中于金頂。一座百余米高的巨石從海拔2200多米的山頂上拔地而起,高矗入云,直插虛空。上此金頂必須手攀鐵鏈,腳手用力,虔誠至志,一心向上方可通達。稍有疏忽,心轅意馬,失手落足,墜入溝壑,蹤影全無。上得金頂并非一眼平地,必須先進釋迦殿,朝拜釋迦牟尼佛,然后再經“天橋”,跨越丈余寬的峽口,進彌勒殿,恭敬彌勒佛。這一先一后,往往游客不在意,難以體察兩殿先后之奧秘。諸不知,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娑婆世界佛教創始人,他以一大因緣現世人間,以身證法,說法四十多年,立意弘法度眾,被世人稱之為佛祖。在佛教之中也被稱為現在佛。彌勒佛乃是未來佛,他如今正在兜天說法,他將在那里住四千歲,這四千歲相當于人世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據《彌勒經》記載,在很遠的將來,彌勒佛出現,那時人的壽命極長,沒有病患,壽命都有八萬四千歲,女年滿五百歲以后才出嫁。那時,國土富饒安樂,地面平整,像鏡子一樣明亮純凈,谷物食品極多,人丁興旺,有許多珍寶,地面上只有甘美的果樹及香氣濃郁的植物。那時,風調雨順,四季分明,人的貪欲、仇恨、愚癡被誠懇所取代,人心幸免平,一心一意,相見時歡快高興,相互間使用善言凈語,語言相同,沒有差別,人民信仰一致。男人和女人想要大小便時,地面自然打開,完事以后,地面隨即合上,那時,金銀珠寶,珍珠琥珀散落在地上,無人理睬。梵凈山金頂先拜釋迦后敬彌勒正預示了佛法運作這一歷程,展示佛法的今天與明天。他告知人們,一切眾生今天在釋迦牟尼佛的恩惠之下生活,明天仍將在彌勒佛的教化之下度生,佛光將永遠普照眾生、度化眾生。小小金頂一分為二,實質是現在、未來各一半,拜現在佛,一生平安,吉祥如意,壽命增長。拜未來佛,為來生來世種下善根,利益萬千。
民間對金頂一分為二曾有釋迦牟尼佛與彌勒佛爭地之傳說。說是二佛為爭此寶地修持而打得不可開交,后拉扯到玉皇大帝那里去評理,玉帝為難,不好裁判。后只好親臨梵凈山金頂現場辦公,抽出金刀將頂一劈為二,各自一半,方才平了這場風波。由此人們將這條20余米深、3米多寬的峽口稱為“金刀峽”。殊不知,玉皇大帝雖是天人,卻還未脫三界,離羅漢果尚差一截,離菩薩之位更是甚遠,怎會妄然給二佛去評理。這猶如兩位專家教授爭論問題,還得請幼兒園頑童去判理一般滑稽。再說,佛是偉大的覺者,深知世間一切皆是虛幻,那會就起了爭執。這傳說實為古人視金頂風水非凡,心生貪念,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造出這爭地之說,栽贓佛祖。一位佛教方丈聽了此傳說,很是生氣,如此傳播開來,豈不委屈了佛。其實有委屈的就不叫佛。此說彼說,皆是迷人妄說,哪有究竟。我總想與佛通話,討個說法,可久久占線,無可奈何。不過說來論去,山還是那座山,頂還是那個頂,絲毫無損。
梵凈山既是佛山,她無處不凝聚著佛的光輝,如今可見的無數景點處處透現出佛的氣味,“說法臺”、“煉丹臺”、“拜佛臺”、“獻果臺”、“曬經石”無不與佛的美妙傳說相聯,“舍生崖”、“悔過崖”、“九皇洞”、“太子石”“萬卷書”何處不飽蘸修佛人的艱辛典故。
梵凈山既是佛山,她就以“眾生平等”的大慈大悲之心滋潤著這里的一切眾生。據專家考察,這里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黔金絲猴、華南虎,有二級保護動物熊猴、紅面猴、大鯢、云豹,三類保護動林麝、毛冠鹿、蘇門鈴、穿山甲,還有一旦提及就使人失色的銀環蛇、棋盤蛇、竹葉青蛇?蛇@些眾生歷來崇敬善行,安居梵凈,從未無故傷害過一個游人,更不敢肆意動及任何虔心朝山的香客。
梵凈山是佛的山,她必定鑄造著這一帶佛的文化!爸T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理在梵凈山人的心里深深扎下根,這里的人善良、樸實、厚道、真誠,百千年來人們受著佛理的教化,形成了一種佛化的獨特人品。這里民間蘊藏著說不盡的傳說,無止盡地傳頌著佛的國德。這里的書法有著驚人才子,曾經有人應慈禧之命書“鳳樓金闕”,有人書“萬壽宮”譽滿天下,有人書“頤和園”名震中華。這里的山水還釀造了無數朝廷貢品,這里的“花燈”、“儺堂戲”等民間藝術無不透含崇善、驅惡的旨意。
梵凈山既是佛山,她就免不了要遭受無數劫難。有史記載這里曾受“五溪蠻反判”十年戰亂,明萬歷“播州之亂”,清咸豐“號軍起義”,清同治黔軍與太平軍十年之戰,使此山飽受槍傷之苦。古代如此,近代兵匪之害也未少受。即使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也還將這里作為迷信之地,“清掃”了一番。哪槍戰無不是點火燒去寺廟,一尊尊佛像就在這火海刀槍之下變為灰燼,斷了手腳。盡管如此,可如今無數朝山拜佛的信眾還站在那古寺的遺址上,虔心地進一炷香,心中自有佛祖。中外無數游人立在那舊廟的廢墟之上,憑著那殘垣斷壁,心中依稀可想見往日寺廟之輝煌,人們禁不住仰望蒼天,心中油然升起無數感嘆。
風風雨雨,三劫九難,煉就了梵凈山金身火眼,累世劫難更增添了梵凈山的無限法力。如今游人香客登山朝拜,累累親見佛光再現,恰是應驗梵凈山盛世因緣,再示人間。當今,政府撥款,信眾募捐,重修寺廟,再鑄金身,又現一片佛化世界。 觀看佛光,已不只是象征神靈的福佑,而是同登山觀日出一樣,是一種大自然的賜予,從中得到自然美的享受。 梵凈山是佛,佛在梵凈,佛興山旺,佛不興山不靈。
玉獨產于佛教圣地梵凈山,具有10--14億年的成礦歷史。它集萬物之精華,吸佛地之靈氣,質地堅韌,細密柔軟。因共勘探儲量極少,加之獨特絢麗的色帶,細膩而柔潤的質地,為世界名石之一。中有白玉紋理,故美其名曰紫袍玉。因已勘探儲量極少,加之獨特絢麗的色帶,獨有的天然油脂和獨特光澤,細膩而柔潤的質地,是古今不可多得的價質玉石原料,與雞血石、青田石,壽山石并列為“中國四大奇石”。早在封建王朝時期,紫袍玉就作為貢品敬獻皇家。紫色代表吉祥,白玉代表如意,故紫袍玉也稱吉祥如意石,所謂紫氣東來祥瑞之兆。清代建筑北京“頤和園”三個大字,就是梵凈山下印江縣舉人嚴寅亮用紫袍玉硯,磨墨書成,該匾至今尚存北京。如今人民大會堂還陳列著印江紫袍玉七層寶塔, 北京博物館還珍藏有清代貴州紫袍玉工藝品。紫袍玉以穩沉的紫色為主,它的硬度不次于翡翠。紫袍玉層次分明,手感細膩柔潤,色澤自然和諧,用其雕刻成工藝品,色澤艷麗,搭配美觀,不僅具有極高的觀賞、實用、收藏價值,還具保健功能。紫袍玉制品,除石本身稀有珍貴外,還蘊含三十多種促進人體健康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民間傳說其具有佛性,可為人帶來吉祥幸福,也包含了科學依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