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咸豐二仙巖 |
|
信息來源:土家網友
 二仙巖是縣境內一座著名高山,位于咸豐西部,距縣城100km。東北靠茅壩,東南接燕朝,西南挨大路壩和重慶黔江區南海鄉。四面懸崖峭壁,山頂寬闊平緩,如平地崛起的高原。二仙巖由南向北走向,南北長約7km,東西寬約5km,面積約36k㎡,由數十座小山丘組成。主峰海拔1701m ,最低處海拔1469m,屬亞熱帶亞高山草甸沼澤濕地,山上雨量充沛,水源豐盛,有山泉10余處,最大山泉一般流量為0.2m3/s。日照偏少,氣溫偏底,1月平均氣溫-2—-3℃,7月平均氣溫19℃左右。 春夏多云霧迷漫天氣,霜凍期較長,無霜期約260天左右。冬季多冰雪覆蓋,高原氣候十分濃重。山上為丘陵狀態,饅頭式的小山丘布滿其上,春夏時草木豐盈,山花遍野,冬天則銀裝素裹,一派北國風光,景色迷人。土壤為泥炭累積巖溶洼地草甸土和石灰巖棕壤。
二仙巖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形成獨特的自然生態,山上森林、水利資源豐富,森林面積約占總面積的30%,樹種主要有油松、華山松,盛產獼猴桃和天麻,其山間洼地主要為草甸植被,藥材資源豐富。 二仙巖因氣候寒冷,山上少有人住,人跡罕至,原始生態保持良好。本邑清代詩人宋家遂曾夜宿二仙巖,吟詩一首:
力挽籃輿上海螺,懸崖鳥道接天河。 幾家板屋成村市,四面云山疊坂坡。 身臥云霄塵不染,地逢暑月冷偏多。 神仙原在人世間,好似丹邱境若何。 新中國成立以后,縣里組織附近農民上山開墾荒地,種植藥材,成立二仙巖藥材場?h林業局兩次組織飛播造林,但收效甚微。1989—1991年期間,縣委、縣政府又組織大規模開發二仙巖荒地,發展烤煙。由于氣候條件不適,后陸續退出。1990年代后期至本世紀初,縣供銷社及個體開發商又利用二仙巖的獨特地理條件,在山上發展反季節蔬菜和發展烏龍茶、山藥等小規模開發,獲得成功。2005年,縣林業部門聘請林業部有關專家、學者對二仙巖進行深入考察,經科學考察認定,二仙巖是今考察發現的極少見的泥炭累積中亞熱帶亞高山草甸沼澤濕地,具有很高的科考、觀賞和保護價植。隨后縣委、縣政府調整對二仙巖開發的方向和方針,積極退根耕還林、還草,實行保護性開發利用,F已申報為國家濕地自然保護區,并制定開發為濕地公園規劃。
主要景點
雙鼻洞 在二仙巖藥材場西北山坡上,高、寬均為10m,洞內有涓流,有兩個洞口,似鼻孔,故名。
六角洞 在二仙巖藥材場東南,距楊家坪1.8km,高10m,寬15m,深70m,洞內有6岔,如6個角,故名。
大洞 在二仙巖藥材場西南,距楊家坪2.2km,高7m,寬10m,深30m,洞較大,故名。
響水洞 在二仙巖藥林場西南,距楊家坪3.5km,高20m,寬25m,深500m,洞內有水流,不斷發出聲響,故名。
滮水溪 在二仙巖藥材場西南,源于羅家山,自東北向西南經大路壩掌上界村流入蛇盤溪,是由幾條小溪匯聚而成,水流速較快,故名。在其溪中游,掌上界村南有咸豐六年(1856)丙辰大地震形成的小堰塞湖,面積約30畝,容量4萬m3,因小如積水塘,故名小滲塘。
洶水溪瀑布 在二仙巖西南面,源于二仙巖半山腰的螃螃洞,水從洞口緩流20m后分岔跌落成瀑。上瀑成雙,高約100m,兩瀑間距約10m,左瀑寬6m,右瀑寬4m;兩瀑跌落于半腰突出錯石,后又匯成單瀑,單瀑高約200m,寬5m。整個瀑布高約300m,流量約在0.4-0.5m3/s左右,漲水季節,瀑布更大。由于瀑布落差高,瀑勢急,響聲如雷,瀑布背后山勢險峻,兩翼亦為陡峭大山,故稱洶水溪瀑布。瀑布水下崖成溪,稱洶水溪,匯入蛇盤溪。
板栗園水庫 水庫面積200畝,總庫容70萬m3,水面寬闊,庫中島嶼眾多。水庫地勢高,現已利用該水庫水源興修起水電站,水頭落差800m,是目前全國第二高水頭電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