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華松 蒲陽 攝影:任光明 信息來源:《中國民族報》
濯水古鎮的吊腳樓
阿蓬江畔
河上戲水
天生三橋風光
天生三橋渡船
濯水古鎮風光
濯水古鎮的姑娘們
濯水古鎮的民俗表演
水碧波清,魚蝦嬉戲,柔柳拂岸,山巒綿延……這里是深山“水鄉”、黔江明珠;這里是度假休閑、撫慰心靈的港灣;這里的碼頭文化、漁家文化源遠流長……濯水古鎮——位于重慶市黔江縣東南之隅,距黔江主城26公里。柔媚的阿蓬江、娟秀的蒲花河交匯之處風情萬千;渝懷鐵路、渝湘高速公路、319國道,或巨龍翻騰、或玉帶蜿蜒;穿境而過的阿蓬江自古與烏江、酉水一起構成連通三峽和江漢平原的重要通道,直通湖南洞庭湖。古鎮歷經百年,見證了巴人的進退興衰,目睹過秦人的金戈鐵馬,也承繼著太多土家文化與思想的交匯。如今,吊腳群樓之中商賈云集,再現了古鎮的輝煌;而目之所及的每一株古樹、一束老藤、一段殘垣、一眼深井,都記錄著一個美麗的傳說,腳下的每一塊青石板,也刻滿了見證百年風雨的滄!
古鎮·昨天
濯水初稱“白鶴壩”,元明之際屬酉陽土司轄地。重要的商業地理位置,使濯水自古以來便成為重要的驛站和商埠,自清代后期起,該地便已成為川東南驛道、商道、鹽道的必經之路。民國二十四年,人稱濯水為“濯河壩”。此時,此地已商賈云集、店鋪鱗次櫛比。商貿的日益發達,迅速促進了當地與外界的物資交流,創造了最為繁榮昌盛的歷史,甚至已居于同時期的黔江縣城之上,與酉陽龍潭、龔灘合稱“酉陽三大名鎮”。
“茂生園”、“宜賓!、“光順號”、“同順治”等商號與多個染房、釀房、刺繡坊等手工業作坊的存在,吸引了上海、寧波、廈門、廣州、南京、武漢等地的客商。山外的風琴、口琴、自鳴鐘、汽燈、手搖留聲機等洋貨被他們帶到了濯水,轉而將濯水的蠶絲、桐油、茶、漆等產品遠銷山外。清末,甚至還有日本人來此經商,把“光順號”的生漆和“同順治”的藥材遠銷日本,演繹了中日民間貿易的傳奇。那些年,古鎮商號遍布,熱鬧非凡。臨江而建的吊腳樓群中人聲鼎沸,那些匆忙來往的人們操著不同的方言,不停地在碼頭上匯聚、分散。碼頭上,商人指揮著搬運。三五成群的水手在石板路上緩緩走過,隨便閃進街邊敞門的一個茶館里,精瘦的茶博士拉出古色古香的太師椅,為他們砌上一碗香濃的老鷹茶。戲臺上演繹著精彩絕倫的戲曲,戲臺下坐滿了全神貫注的聽眾。透過雕花的窗欄,遠空中掛著道若隱若現的虹彩……
歷史,總是出人意料地發生變化。1952年,濯河壩劃入黔江管轄,1956年改稱“濯水”。然而,1956年后,由于種種原因,古鎮的商貿逐漸萎縮,曾經居于此地或路過此地的他鄉過客,未留下只言片語便匆匆踏上歸途,喧囂了100余年的商貿重鎮,幾乎只在瞬間便歸于無聲的平靜。當這座蘊涵著無限魅力和故事的古鎮被接踵而至的災難摧殘后,古鎮變得滄桑、凄涼;唯有厚重的文化與久遠的故事依舊被當地居民記載著、流傳著。100余年的輝煌歷史,如過眼云煙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昔日的達官顯貴、商賈行人,也都已隨著時間的逝去而被人淡忘。唯有那條記錄著千千萬萬腳印的古石板道,還靜靜地躺在那里,見證著這里曾經的喧囂與繁華。
歷史,為濯水古鎮增添了迷人的典故和神秘的傳說,也為它留下了眾多的文化古跡和鄉土文化遺產。如今佇立在古鎮青石板道上,不覺便有時光倒流之感。面對這座被百年歷史熏陶的古鎮,總是心生遺憾,又遐想聯翩……
古鎮·今天
歷史,不覺又輕輕翻開了一頁。2007年,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準重慶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濯水則被確立為重慶市4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市級示范鎮之一。濯水,迎來了它沉寂多年后的覺醒。
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市級示范鎮的機遇,是濯水古鎮實現由農村傳統自然經濟轉化為城市社會化生產的重要過程,是地域景觀、產業結構、生產生活方式的一次巨大變革,更是人口、地域、社會經濟組織形式和生產生活方式向現代化轉化的過程。作為有著深厚傳統文化的歷史古鎮,濯水面臨著一場古老傳統文化與經濟建設浪潮的巨大博弈。而怎樣推進城鎮化,怎樣保護好濯水古鎮,如何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城鎮化建設道路,成為擺在濯水古鎮面前的難題。
為此,黔江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經過多次研究、科學規劃,最終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策——城鎮化建設勢在必行,而古鎮的保護也刻不容緩!隨后,區委、區政府確立了濯水“城在園中、園在城中、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城市發展理念和“一帶四區”發展戰略,以恢復古鎮老街和打造蒲花河鄉村民俗生態旅游為重點,抓規劃、打基礎、興產業,形成鎮村發展的良性互動,確保示范鎮建設的快速推進。同時,立足于地域特色,完成了規劃修編工作,將原來的3平方公里城區面積擴大到7.85平方公里,進一步完善了濯水鎮總體規劃,形成“一城鎮,五核心,四中心,160個基本院落”的鎮村規劃建設體系。此外,古鎮風貌設計和蒲花河旅游度假區的規劃建設,也是實現濯水現代觀光和生態旅游城鎮目標的重中之重。
為了充分利用當地豐厚的文化資源,打造旅游品牌,黔江區委、區政府又把濯水古鎮的修復項目列入了全區旅游開發總體規劃中,把濯水古鎮和蒲花河農業生態旅游打造成一個旅游帶。濯水古鎮將成為集旅游、生態、商貿、娛樂、休閑、水產養殖、水果種植為一體,古今文化相結合的“名勝古跡”,成為武陵山區一道獨特的風景。2008年1月 2日,濯水鎮小廣場彩旗飄揚,禮炮齊鳴,投資過億的“濯水古鎮恢復和風貌改造工程”開工暨奠基儀式隆重舉行,黔江區委書記洪天云宣布正式開工。
如今,蒲花暗河、天生橋群、大漏斗群、間隙泉、現代農業觀光園、龐大的復古吊腳樓群融為一體,濯水古鎮的繁華似乎又在一夜之間被“復活”。一個集古鎮鑒賞、現代農業觀光、地質奇觀觀賞和土家民族風情體驗于一體的綜合型旅游區,宛若一件嶄新的外衣,悄悄地披在了歷經風雨的古鎮身上。一個規劃面積超過10平方公里,定位為黔江區4個市級中心鎮之一的“新鎮”展示在世人面前,它既是重慶全市統籌城鄉建設示范區之一,也是渝東南民俗生態旅游帶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復活”的古鎮老街長約950米,街道兩邊是龐大的土家吊腳樓群。這些吊腳樓依江而建,雕梁畫棟,造型別致,宛若“娛樂航母”徒生江中。佇立于阿蓬江畔凝望,吊腳樓如空中樓閣,聳立云端。閣樓觀景之時,阿蓬江煙波浩蕩,遠山連綿起伏,令人心曠神怡。
自2007年10月濯水城鄉統籌示范鎮建設拉開序幕以來,古鎮建設持續有力地推進,鎮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日臻完善。歷時1年零10個月,古鎮老街恢復及風貌整治工程終于宣告竣工。古鎮老街北至戲樓,南至龔家大院,全長946米,平均寬度4米,占地面積230畝,總建筑面積53502平方米。整個工程由恢復建筑、石板街改造、河堤建設、修復建筑、景觀小品及配套工程等6項子工程組成?傮w布局體現出“三大主題,四大節點”!叭笾黝}”即自南向北分別設置了“戲曲文化、地域歷史文化、商業文化”主題;“四大節點”即入口廣場、明清建筑、龔家大院和芭茅島。整條街的建筑風格以戲樓為吸引點,以老街段為觀光點,以芭茅島為駐足點,由南向北逐漸滲透現代風格,成為了融水鄉特色與現代于一體的特色街。
作為土家族聚居地,濯水古鎮完好地保留了土家族的傳統文化。土家族人幾千年來形成的獨特的生活方式、社會習俗,無論在婚喪嫁娶、文娛游戲、鬼神觀念、崇拜禁忌、歲時節令等各個領域都保留了原始而淳樸的民俗風情。
濯水人擅長歌舞,其山歌、哭嫁歌、木葉情歌等皆是即興創作,出口成章,且構思精巧,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而旋律輕快、動作原始質樸的擺手舞、花燈舞更是給人爽心悅目的感受。無論是后河古戲,還是濯水的土家蠟染、西蘭卡普、民間繪畫、手工藝品,樣樣都反映出濃郁的民族特色。阿蓬江,龍舟競渡,畫舫迎客;吊腳樓風姿綽約,姿態萬千;古老的后河古劇品味古樸,獨具傳統韻味。而古鎮特色小吃:豆花、豆腐腦、豆腐干、綠豆粉,以及“酥食兒”、“甜粑”、“團子粑”、“印頭粑”、“沖沖糕”、“油鼓兒”等更是讓人垂涎欲滴……
古鎮·明天
當夕陽西下,漫天彩霞倒映河面,古老的記憶開始在阿蓬江畔長出嶄新的內容,無數的詩句溶解為明天滾燙的宣言……這是多么秀美而神秘的古鎮,“漁歌正唱蓬江韻,兩閣三宮古色香;橋上笠翁皆醉倒,欣然夜景當蘇杭!”記不清是哪位詩人寫的贊美之詩,形象地描繪了濯水古鎮所蘊藏的無窮魅力。如今的濯水古鎮,又向人們展示出了一幅如詩的畫卷。
凝望腳下一泓碧波之水潺潺流過,宛如流動的音符在綠色的相依下音韻裊裊,空靈運暢,令人產生無限遐思。想當年河中千舟競發、百舸爭流的景象該是何等壯觀,耳邊仿佛又聽到了纖夫那沉重的腳步與連天的號子。是他們的艱辛勞動,才譜寫了古鎮的輝煌。
山以秀飾,景以水潤,境以山幽。濯水古鎮,歷經了上百年歷史的洗禮,如今已翻開了歷史的新篇。它的全面建設和開放,對于推動黔江城鄉統籌發展,促進鄉村旅游提檔升級,加快新農村建設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凝眸塵封的記憶,披上全新的外衣,一處集旅游、休閑、娛樂、生態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旅游休閑場所,必將成為國內外眾多游客理想的旅游之地。隨著“風貌改造”后續工程的全面推進,濯水古鎮將更加煥發繁華風采!坝喂沛偫辖,品土家美食,看后河古戲,聽蓬江水音”的體驗,也必將銘刻于更多游客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