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跳馬節紀實 |
|
作者:伍秉純 信息來源:土家族文化網
(一)
1988年冬,湖南省、湘西州電視臺《湘西行》攝制組風塵撲撲趕來古丈,擬拍茶山林海風情。入夜,圍著炭火,我給他們閑扯古丈軼聞典故,山川景觀、茶俗林趣。當我談到古丈土家族的一種奇特的跳馬儺祀活動時,攝制組長劉學稼雙眼一亮,驚訝地說:“跳馬!怎么個跳法?象不象草原賽馬,云南的跳馬?”這位走南闖北的省電視臺專題部主任,象發現新大陸,忙扯出采訪本。
“跳馬是我們早些年搜集民間文學資料時發現的。其實,湘西著名學者石啟貴先生早在一九四O年所著的《湘西土著民族考察報告》書中就有記載!蔽曳_隨身攜帶的有關資料,一字一句地讀著:“扎馬數匹,全身糊以黑白黃紙,外加粉飾,如馬一般。馬腰間特用竹塊扎兩圈孔,以便使人身穿入孔內,表示形同騎馬狀態。賽跳時,無異馬跑之姿勢!
老劉認認真真的聽著,記著,想象著,脫口而出:“那莫非與北方跑驢差不多!”
“真報歉,劉主任,我根本沒看見過跳馬,在此不過紙上談兵罷了。就連那位石啟貴先生,也未耳聞目睹。據我們調查,抗戰勝利后的一九四八年,這里曾舉行過最后一次跳馬活動!眲⒅魅温犃T,當場宣布:“原擬在古丈拍攝的鏡頭擱下,實地調查土家跳馬再定!
(二)
小車把我們帶到了古陽河的源頭熱溪村。這是個“前有一座靈山廟,鐵鏈套巖在后門”的秀麗山莊。生得牛高馬大的村長將我們接進火塘,伴著裊裊騰升的煙霧,一場歷史悲劇在我們眼前徐徐拉開帷幕。
憂婉的酉水號子漸起:“大茨灘、小茨灘,魯王鎮坐石馬潭。人頭磯,人頭像,活神當年魯大王!瘪v守酉水古渡石馬潭的土家勇士魯力嘎巴(魯大王)遭奸佞陷害,出走瞿灘人頭磯。在重重包圍之中,魯王照著落在水中的面容,在光滑的石壁上,用手指掐了個頭戴烏紗的人頭像,以示與朝廷誓不兩立,隨后,毅然投江自盡。此地故名人頭磯。酉水懷抱英雄遺體流經石馬潭,山腰石馬悲鳴,多情的酉水將魯王托起,拋向半空,讓其端端正正地騎在石馬背上。如今,懸崖上石人石馬猶存。魯王的三個兒子逃到羅依溪旁的打爛坳,分手時將一鐵撐架打爛,各拿一只腳作為日后相認的憑證。土家人不許踩三腳撐架的忌俗源于此。打爛坳亦據此獲名。話說大哥沿古陽河來到盡頭熱溪住下,披荊斬棘,生息繁愆。由于土家勢單力薄,經常遭受官匪欺壓。一個大霧彌漫的清晨,村寨青壯年一齊出動,殺向敵陣。敵人驚恐萬狀,朦朧中見來的盡是些騎著高頭大馬的壯漢,刀光劍影,風影鶴唳,嚇得魂飛魄散,不戰而潰。從此,山寨安寧,興畜興旺。土家認為這是土地神在暗中保佑。于是舉行酬神祭祀,祈望年豐,并以跳馬顯示力量,以歌舞娛神娛人,世代相傳至今。
村長講罷跳馬古根后,不無遺憾地漢道“四十年啦!四十年前我們神前跳馬!
“村長,那時期看到過跳馬沒有?”
“豈止看,還參加演!那年我才十一二歲,扮一名抬老爺的小鬼。這跳馬的過腳可多哩,要經過二月許馬,臘月扎馬,正月選日,跳馬一般選在正月第一個馬日。馬日前三夜,還要進行操練、調年、稀可樂、賀馬等項活動。雄雞高叫,意即馬日來臨,跳馬才正式開始,又是請神、出馬、跳馬、燒馬,又是抬老爺、審老爺、燒老爺,那硬實在鬧熱!
劉主任的味口一下子被調得天高。他倏地跳起來,大聲道:“前年我拍了《辰州龍舟賽》,還沒過癮,今年我要拍《土家跳馬節》,還土家四十年前許下的心愿!
(三)
1989年2月10日(農歷正月十五),下午四時,三連炮驟響。山頭旌旗獵獵,人吼馬嘶,鑼鼓喧天,土號齊鳴,震山撼谷。兩百多人的跳馬隊在三名梯瑪帶領下,浩浩蕩蕩地下了河,向河灘奔來。前來賀馬的客家四條龍燈和苗家一對獅子恭候山腳。幾路人馬咬在一起,龍騰,馬跳,獅舞;那一根根竹桿絞著的長串鞭炮一個勁響著,濃煙滾滾,如云似霧,把人們帶到了飄然欲仙的超脫境界。
村長戴嵌珠鑲玉鳳冠,身穿五彩繽紛的八幅羅裙,扮成掌壇梯瑪,騎在一匹高頭大馬之上,手舞司刀,無比威嚴。后面緊跟的是旗隊、跳馬隊。隊伍中出現一乘敞篷竹轎,上面坐著個真人一般大小的老爺,四名小鬼抬著萬民傘護衛,魚貫而入,好不氣派。當然,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十二匹駿馬。它們都是地道的土特產:紗簍作馬頭,挑籃作馬身,批杷葉作馬耳,棕葉作馬尾,被單作馬皮,稍加彩畫,如真馬一般。十二名驃悍的土家勇士騎著“戰馬”手舉篾刀,揚鞭催馬,威風凜凜,儼若魯王再現。每匹馬后有一趕馬者,頭戴草帽,一手握木刀,一手持棕扇(象征盾牌);每匹馬前一旗手高擎戰旗開道。土號嗚嗚,馬鈴鐺鐺,殺聲陣陣,彩旗飄飄。似可依稀窺探到土家先民遷徙和征戰的縹渺圖景。
隊伍來到跳馬坪,由梯瑪主持祭祀儀式。禮畢,進行操旗、調年、稀可樂表演、旗有正旗、龍旗、蜈蚣旗、月亮旗、朝代旗等二十多面。
所謂操旗,就是旗手在鑼鼓點子的指揮下,進行隊列操練。隊形變化,步伐穩健,彩旗漫舞,令人眼花繚亂。操旗后開始調年,跳社巴舞,男男女女圍著一面大圓鼓,踢踏擺手,翩躚進退,扭腰旋轉,互表愛慕之情,表現土家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望。天漸漸黑了,一群山鬼子扮著各式各樣的角色,從四面八方吶喊著涌進跳馬坪,進行稀可樂表演。
“稀可樂是啥意思?”劉主任把攝像機交給助手,問道。
我簡單回答:“稀可樂是古土語譯音,意即原始的民意技藝大雜燴,表明山鬼子也趕來參加跳馬盛會!鄙焦碜觽儊碇撂R坪,各居一隅,各行其是,分頭表演,配合默契。這里有倒披蓑衣用勾勾槌表演打粑粑的,有兩人扮牛一人撐犁表演春耕圖的,有談情說愛唱山歌吹木葉的,更有打九字鞭、打蓮花鬧、算命、打卦、送春、玩鳥、釣魚,撈蝦的?傊,百事皆有。從未見過如此古樸原始的藝術,從未見過如此齊頭并進的表演。攝制組兩架錄像機忙得不可開交?,那釣魚的向人群頻頻拋餌,猛然一把抓住一個年輕的妹子,聲稱釣到了一條大鯉魚。那妹子并不生氣,惹得眾人捧腹大笑。那裝扮勞蝦的苗女,手拿三角勞兜,穿行人縫手舞足蹈地表演撈蝦、提兜、捧蝦、裝簍動作,逗趣耍笑,有的后生家不知不覺竟成了她網中俘物。劉主任接過錄像機,吩咐道:“快把剛才這個精彩場面重演一次!痹拕偝隹,那邊粑粑不知什么時候已打成器,簸箕中魔術般現出圓圓糍粑,高高拋向圍觀的群眾。大家紛紛把粑粑,嘻笑聲、打鬧聲響成一片,真謂可喜可樂也。劉主任,你就是有三頭六臂,也會顧此失彼。稀可樂帶有較濃重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韻味,反映了土家純樸、開朗、幽默的性格,橫斷地展現了土家從漁獵向農耕轉變時期的原始風貌。
壓臺戲還在后頭哩!稀可樂表演剛結束,全副武裝的馬隊旗隊在河對岸列成軍陣,躍躍欲試。河灘上插出兩路點燃的的大股油香,為馬鋪道。鐵炮又轟了!鑼鼓又敲了!爆竹又燃了!各路旗手引著馬隊,以跳代跑,浩浩蕩蕩向跳馬坪沖來。原計劃是跨木橋入場,但驍勇的騎士來勢迅猛,所向披靡,不知誰帶了個頭,一個個躍入刺骨的冷水中,殺氣騰騰,浪花四濺。這突入其來的架勢弄得劉主任慌了手腳,不顧一切地踏進河水中,以最低的視角,仰拍下不可多得的戰馬強渡的逆光鏡頭。
馬隊來到跳馬坪,進行跳馬表演,抬老爺的在四周打旋觀看。在鑼鼓點子指揮下,騎士大顯身手,以粗獷的馬步,多變的陣容,優美的造型,雄健的舞姿,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緊張的操練和激烈的戰斗場面;時而馬場閑步,時而互相嬉戲,時而沖鋒陷陣,時而萬馬奔騰,顯示出土家人抗倭保疆、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贏得觀眾陣陣掌聲和喝彩,將節日氣氛渲染得如瘋如狂。盡興表演完畢,在土地廟前,梯瑪焚香念送馬經,將馬堆在一起燒掉,送馬上天,如數獻給土地神。
一波未平,另波再起,馬場一角“審老爺”又開始了。兩名梯瑪一問答!芭3喳溩玉R吃蕎你管是不管?”“這些區區小事本老爺就是不管!”“您這也不管,那也不管!……”于是,眾怒。在一片喊打聲中,這糊涂土官、瘟神,在熊熊烈火中焚毀成灰。劉主任高高興興地放下攝像機,無比激動地說:“農民反官府,懲貪官,嫉惡如仇,太有特色,太有教育意義了!”
土家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把千百年來積淀形成的文化意識和心理素質,有機地溶匯到光怪陸離的原始跳馬祀俗中。透過這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雅俗共賞的跳馬儺祀表演,你會高興地發現,這原始,拙樸甚至野蠻的表象內,蘊含著大量土家歷史文化遺產。劉主任,你說對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