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甘茂華圖/京東影像 信息來源:土家族文化網

第一次去后河。后河在鄂西山區,五峰縣城南35公里處。五峰縣屬武陵山支脈,境內群山眾壑,溪流縱橫。 去后河的路很遠,山路,十八彎甚至一百八十彎,說也說不清楚。好在沿途少見裸巖荒山,多呈原始狀態,植被極好,眼睛并不寂寞。 后河原先是個國營林場,后來發現在這里有一片3萬多畝的原始森林,各種稀有珍貴樹種群落保存完整,便被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F在,五峰后河是華中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最好的物種基因庫和生物多樣性基地,被人稱為鴿子花的故鄉。

后河是個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土家妹子,后河的土家妹子和鴿子花一樣的好看。后河的樹木花草,山水人物,一切都是那么古老而又鮮活,那么質樸而又清新,仿佛從大自然的母體流出來的一股清泉。人來到這樣的地方,可以看到蠻荒原始的森林,可以聽到土得掉渣的歌謠,可以采來野生草藥貼治生命的創傷。 懷著對神秘原始的大自然的向往,我走進后河。走進后河,我才真正領略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 一般的說法,關門峽之前叫前河,關門峽之后叫后河。在沒有打通隧道時,前河與后河無路可走。后河境內只有8戶人家,都是土家族,照樣按老輩子傳下來的生產方式刀耕火種,照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照樣娶親嫁女吹嗩吶、逢年過節打地花鼓,照樣過著古老桃花源里人的生活。這或許是后河原始森林和地域文化得以保存的原因之一吧。不然,哪里來的那么多奇山秀水,奇花異木,奇禽怪獸呢?
奇山秀水之中,我最愛那條后河。過去聽人說過,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凡有生命的地方就有民族。后河的流水嘩嘩地響著,日日夜夜潤澤著土家族人的生命。山居那幾天,我住在杉木和松木做的板壁吊腳樓里,開窗就能看見后河。每天夜里,我都枕著后河的潺潺流水入睡,入夢。游覽時,沿著河走。雖說連陰雨下了幾天,但后河的水依然清亮如鏡,四五米深的地方,也看得清河底的石頭。當地人說,后河雨大不濁,久旱不跌,清泉隨處可見,且水質格外甘甜。這話當真不假。來到白虎三跳,看后河的水瀑布般一級一級跳進玉龍潭,我覺得再也沒有什么地方會與后河雷同。這樣的清純,這樣的活潑,這樣的靜與動和諧的結合。你可以站在古老的河邊,輕輕地吟唱愛情。 由于時間太短,我沒有看到和標本館陳列的奇禽怪獸一樣的活物。但奇花異木滿山皆是,特別是珙桐樹、紅豆杉等29種瀕危植物群落更是世界罕見,確實稱得上是一個自然博物館。對作家和藝術家而言,許多樹種或植物的名字,就富有詩意和文化的味道。比如香果樹、鵝掌揪、金錢槭、領春木、銀鵲樹、三尖杉、瓶兒草、延齡草、還陽草、頭頂一顆珠、七葉一枝花等等,顧名思義,就覺得其味無窮,幾乎每個名字都值得寫一首詩。與我同行的一位書法家,在山旮旯里撒一泡尿,竟然沖出一珠紫穗蘭草,這正是花迷們夢寐以求的東西。有位詩人,發現樹枝上臥著一條竹葉青蛇,陽光下,像透明綠玉雕成的工藝品。我在樹根下摘了一根指頭長的還陽草,青青的,細細的,卻帶著深山老林的天籟和復原生命活力的本能。生命的博大與細微,陽剛與陰柔,生存與競爭,在后河的一棵草身上,得到令人感悟地完美統一。作為個體的人和我們這個民族,我要說,現在正是需要還陽草的時候。

每年五月左右,那鴿子花是一定要開放的?烧l能說出珙桐樹的鴿子花是怎樣開放的?如此純潔地,在五月的春夜,靜悄悄地,猶如白衣仙子自天上來到后河,化作大朵大朵的白花,又變成一群一群的白鴿,然后輕輕盈盈地飄揚和歌唱,她們的身體和靈魂就這樣棲息在珙桐樹上。能在古老的冰川時代長久活下來的花實在是很少很少,許多生命中琢磨不透的東西——例如人生與災難,就可以從中咀嚼出樸素和清醒。 我要說明鴿子花是怎樣開放的,當然不能憑借輕描淡寫的抒情和三言兩語的議論。既然生命得以延續是這樣的沉重而又艱難,那么,我們就能從艱難而又沉重的人生中得到靈感和啟迪。如果五峰后河人像有些地方一樣,濫砍,濫采,濫挖,濫毀,鴿子花一定會開得這樣燦爛嗎?如果五峰后河人抱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古老山水經念念不忘,又何以保護這里的自然生態?正是五峰后河人承前繼后,一代又一代,用汗水和生命無私奉獻,才保存下來這一片世界罕見、中國獨有的自然資源。鴿子花就是這樣開放的,人和大自然就是這樣親密相處的,這里的山就是這樣敘述故事的。 故事從歷史說起。據《五峰縣志》記載:1934年,縣長阮經薌明令全縣鄉保,禁止濫伐有用林木和放火燒山,規定獎懲辦法,限令家戶于田埂、舍旁植種樹木和黃花菜,另于縣南門社壇公地區性設立苗圃,將縣府書院坡一帶70余畝荒地廣植松杉,以為示范。又督令漁洋關區區長于趙家坡開辟200畝林場,培植樹苗。爾后,規定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縣級植樹1萬株,保甲23萬株,有栽無管,成效甚微。雖然縣長在管理上沒有落到實處,但在風雨飄搖的民國時期,面臨五峰縣日趨演成的濯濯童山,面臨森林資源大多被老百姓用來做房和做薪取暖燒飯,一個七品芝麻官能有如此清醒的環保意識,不能不在史書上留下一筆,不能不說五峰長期以來就有改善生存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好傳統。當我讀到這段文字時,先是愕然若驚,接著是滿懷欣喜。我知道,順著這條線索,就能找到解讀或者破譯后河的密碼。

后河人告訴我,由于交通不便,這里人均收入比山外低500元。但是,當地山民從不亂采一花一木,長年遭受野獸侵犯,也不傷害野生動物。特別是管山護林員,簡直是視資源為生命。有個管山員晚上看見林中冒煙,便去查看,被盜獵人捆在樹上,兩天兩夜才脫身。我采訪林業隊村民王業松,今年66歲,后河土家族。1986年6月21日夜里,他帶著獵槍上山,去守望自家灣里一片苞谷。他看見有只小熊在苞谷地里,知道那家伙是二級保護動物,有槍也不能打,就把小熊抱回家去。剛用雙手卡小熊的腰,那家伙就發出一聲銳叫。從苞谷地邊立刻蹦出來一只老熊,一個巴掌砸在他臉上,把他鼻子一抓就摳掉了。老熊把他的臉抓破了,抓得他腦殼上鮮血直流,后背上衣服稀爛,最后還把他手膀子咬一口,把骨頭咬斷了才走。王業松因此致殘,臉上沒有鼻子,只有一個洞,手碗骨凸起,像一截長歪的樹,而他現在仍然靠著自己勞動生活,仍然義務管山管林,活得仍然快活自在。那天晚上表演跳喪舞,王業松是打鼓師傅。他老婆會唱山歌,現在嗓音還很清脆,唱歌時,一對耳環在燈光下顫顫地閃亮…… 這就是后河人,善良厚道而勤勞勇敢的后河人,為保護自然資源而無怨無悔的后河人!看看那些珙桐樹在山嶺上寫的自傳吧,聽聽那些紅豆杉在山谷里抒發的思古之幽情吧,這些老百姓自己講述的故事,難道不是可親可敬、可歌可泣的嗎?這些有關環保意識、生存環境、生態平衡的大事,難道不是像雷鳴電閃一樣,在人類日漸麻木和遲鈍的心靈上引起驚醒和震憾嗎? 在后河的日子,我一直在尋找一個答案,或者說一個象征,后河的含義是什么。僅僅是一條河嗎?我們都是河中的一滴水嗎?是一片凈土,世外桃源,世界的邊緣,人類后方的河嗎?好像都對又都不對。其實,后河就是一棵珙桐樹,樹上開滿了鴿子花。只有在這鴿子花蓬蓬勃勃地開放的時候,后河人才有了興致和心勁生活在故鄉的歌謠里。鴿子花有多美,鴿子花的故鄉后河就有多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