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里耶長春村以山水而建的土家族田園風光圖景 |
|
作者:胡榮春 信息來源:團結網
長春村位于龍山縣里耶鎮北面3公里處,土家族占總人口80%以上。該部落群山環抱,溪流縱橫,古樹蔥蘢,具有商業和農業社會里生存繁衍的優厚的條件:肥沃的土地和充裕的水源,這兩個條件對早期的村落選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長潭河由東向西穿村而過折南注入酉水河,把村落分為兩個自然聚落寨,正是“山起西北、水聚東南”的好風水。村落的東南部是平緩的谷底平川,宜于水旱農作,境內地上地下水源豐富,三條小溪流入長潭河,分別處于村落的上中下位置。村落最早形成及建設應為宋元時期,但是很多資料無法考證,目前保留完整的具有歷史文化代表性的建筑就是胡家大院,它傳承了明代建筑的細節,這與里耶古鎮明代建筑相吻合的。 因長潭河隔斷,把村落分為兩個自然寨,南面以土家族木質結構的吊腳樓為主;北面以胡家大院、姚家大屋為典型的封火山墻為主的磚木結構建筑。
長春村的住宅大部分是清代、民國、建國時期以來的鄉土民居建筑,整個村落建筑以山水而建,不同群組地塑造成姿態各異的空間形象和聚落景觀,彰揚著樸實真情、獨特技法、生機盎然的個性和情感精神。歷史風貌保存較完整,土家民族文化習俗傳承較好。
村落建筑多取南北向,依山而建的木質結構的吊腳樓,修在山凹內,夏涼冬暖,吊腳樓單檐懸挑,屋面反翹,與正屋成90°直角形,均為二面“轉角樓”而設走廊,欄桿為花格,懸柱有六菱、八菱、球形、金瓜形,土家族成為“吊瓜”,此類住宅建筑通風向陽干爽清新,掩映在綠樹翠竹中,住宅與大自然的風光、人與自然、民族文化與自然景觀緊緊的融合在一起,一派和諧的土家族田園風光圖景。
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胡家大院,為前后兩進式的四合院,具有傳統的軸心、朝向、圍合的理念。左右及后面均為高大的青磚空斗砌成的馬頭墻,中間為天井,其布局對稱合理、通風采光講究,建筑的平面布局講究廳、堂、正屋及廂房和宗法觀念,正屋為三開間,大門開在前進正中,明間前部為門廳,后部為下堂,懸掛“大起人文”額匾,體現了主人的文化修養,不僅僅是居住產所,而且顯示了為宅主身份的標志;二進明間為上堂,是住宅中的正堂,第二進的地坪略高,進深較大,上下堂朝天井不設門窗。兩廂有隔扇門,門窗精湛的雕刻工藝,由平地起突、浮雕或鏤空,通過浮雕、透雕、刻畫等技法點綴其構件,多為傳統的故事和吉祥祝福之類,將花草、吉鳥、人物故事,體現的栩栩如生。這些雕刻藝術,體現了工匠們高超的技藝。此類建筑是一個歷史時期的見證,體現土家文化和外來文化完美結合。
清代中葉-民國時期,長春的北面形成一條東西長100多米,寬3米左右的青石板街道。這時期文化、教育、商業發達,出現了一批達官文人,如文化教育名人胡錦春,他注重“禮、義、廉、恥”四維教育和“德、才、字”三才教育,為整個里耶地區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作出較大的貢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