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湖南跨省媒體同步直播見證一場原汁原味的土家婚禮 |
|
作者:黎代華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跨省媒體同步直播 “我的爹也,我的娘呀!安……吭吭,父母養來父母生,今日離娘放悲聲!保ㄐ履锟蓿
“我的女也,我的兒呀!安……吭吭。不是爹娘心腸硬,不是把你趕出門。樹大要分丫,女大要出嫁,伏天一過陽雀去,雞崽長大離娘親!保锟蓿
“我的姐!我的妹!一顆柑子12瓣,姊妹今天要分散。柑子好吃要剝皮,姊妹情深要分離!保ㄐ履锟蓿
“我的姐!我的妹!你莫流淚,你莫傷心。離娘離爺處處離,離姐離妹處處興!保ń忝每蓿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柳芳,您現在收聽到的是由廣播電視網絡聯合打造的現場直播節目《那河,那橋,那人!》,明天,一位美麗的土家族女孩就要出嫁了……我現在在湖南省龍山縣白坪村新娘彭敏芝的家中。和漢族的婚禮不一樣,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也叫做‘哭嫁’。他們認為‘不哭不熱鬧,不哭不好看’!
6月7日9時,《湖北之聲》、《瀟湘之聲》、新浪網三家媒體正在同步直播這場跨省聯姻:“2014年6月8日,湖南、湖北之間,一條河,三座橋,兩個城,透過一場原汁原味的土家婚禮,講述一段跨越時代的龍鳳情緣!
湖北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部首席記者、采訪部主任曹曦晴是這次直播的現場的負責人。為了《那河,那橋,那人!》的直播,為了準確傳達土家婚禮習俗,《湖北之聲》組建了一支以曹曦晴為主的15人的創作班子。為此,她每天和同事聽土家和湘西音樂,看沈從文的《邊城》。她說,“從2011年就開始做這個直播節目,《湖北之聲》欄目組前后曾派五批記者六次到此踩點,選擇龍鳳姻緣作為這次直播的典型事例。土家哭嫁之哭爹娘、哭十姊妹和攔門禮是這次直播聚焦點之一!
哭嫁歌讓婚禮發酵
哭嫁歌能讓婚禮發酵,是讓婚禮發酵的歌。
“十姐妹歌歌太悲,別娘頓足淚沾衣;寧山地近巫山峽,猶是巴娘唱竹技!痹谇宄娙伺砬锾兜难壑,土家哭嫁歌是悲切的。其實,現實版土家哭嫁歌并不是這么回事——是喜極而悲,是大喜;是悲中有喜,是泣喜。
土家婚禮是由女方父母嫁女和男方父母娶媳婦構成。在女方叫蒸戴花酒,是土家人為嫁女而舉辦的婚慶儀式,是土家婚禮的前半場;槎Y前,男方要將女方蒸酒用的物品送到女方家。女方則將嫁妝單讓來人帶回男方,用來確定迎親人數。在男方叫蒸婚酒,是土家婚禮的后半場?藜挢灤┝伺郊夼畠x式的整個過程,是女方戴花酒儀式的高潮部分。
按傳統習俗哭嫁是從確定結婚日子那天開始的,分4個時段哭:哭同輩姊妹,從確定婚期那天到男方過禮日前一天;哭禮,即男方在戴花酒前一天向女方按約定送禮的日子。新姑娘按禮品情況哭。同時,在這天哭媒人(罵媒人)。這一天在土家婚禮中稱為過禮日,男方按雙方約定將女方蒸戴花酒的一切物品及新姑娘所需物品由媒人和男方外都管送到女方家;哭親人,戴花酒當晚,新姑娘要哭親人(哭父母等)、哭十姊妹、哭妝容(哭梳頭、哭戴花、哭新裝);哭辭祖先,出嫁早晨,新姑娘哭辭祖先、哭離別(哭上轎)。
戴花酒當日,白天新姑娘坐在閨房與平日要好的姐妹傾訴衷腸。酒宴散后,一入夜三族六親左鄰右舍都來到新姑娘的閨房或看或聽或和新姑娘一起哭嫁。按習俗蒸戴花酒哭的晚上,哭嫁要哭通宵?拗涟胍,主人家為賓朋下面,過宵夜。
“其嫁女上頭日,擇女兒九人,與女共十人為一席,謂之陪十姊妹。是日,父母兄嫂,諸姑伯姊妹及九女,各撫女執手牽衣,以次而歌,女亦以次酬之,曰‘十姊妹’歌。戀親情,傷別離,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边@是清朝詩人彭秋潭聆聽土家哭嫁歌后對它的描述。乾隆《辰州府志·風俗》是這樣記載土家哭嫁歌的,“……臨行皆痛哭,新婦哭至婚家方止;蛟聝燃磾悼,統曰哭生!
哭嫁歌是由新娘和親友演唱的婚俗儀式組歌,由土家婦女集體創作而成,是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辦婚姻的控訴歌,歌由情發、情由歌迸、淚從聲涌的傳統哭嫁習俗。在土家民間習俗里,土家姑娘在出嫁前一段時間都要哭嫁:多則半月、半年,短則三五天,除開出嫁那天,其余均在晚上哭。戴花酒夜哭得最為隆重?藜迺r,父母、至親女性以及同村姑娘都前來陪哭,以示惜別難舍之情?藜拚咦陂|房床頭,一般是兩人對哭,由待嫁女先哭,亦稱為“獨唱”。中間由嫁女請唱,稱之為“伴唱”,實為“對唱”,后為“合唱”,眾親女性與嫁女“互唱”。其內容有哭上頭(哭梳頭)、哭戴花、哭新裝、哭父母、哭公婆、哭伯妽、哭八布嘎公、哭舅娘、哭姨娘、哭嫲嫲、哭姐妹(家)、哭十姊妹(玩伴)、哭歌嫂、哭兄弟、哭席、哭十二月花、哭表姐妹、哭媒人(罵媒人)、哭穿露衣、哭辭祖先、哭上轎、哭禮等22個哭項?藜薷璩恕皯儆H恩、傷離別”的悲歌外,也有喜慶娛樂的內容,如罵媒人,實際為一種表演唱形式,會哭的媒人還會和嫁女“對罵”。
土家族哭嫁歌的由來
在土家民間,婚嫁稱“喜會”或“紅喜會”。然而,為什么土家女出嫁要哭呢?這在土家民間有三種說法。
怕脫族。傳說一個土家女嫁入客家前,即在女方蒸戴花酒及以前的日子哭個不停。父母至親姐妹問原因又不回答,就是一個勁地哭。父母至親姐妹也就傷心落淚陪哭。陪哭人明白新娘嫁入漢家就要脫族,脫族之后就不能回家參加舍巴日、跳擺手舞、打溜子了。 爭家產。土家民間流傳,某土家女在出嫁前哭訴出“三丘沃田我一丘,三根柱頭我一根……”的意愿。父母姐妹怎么勸說她也不聽,就和出嫁女一起哭。后來一家人議定,用打嫁奩購陪嫁來解決家產問題。議定的嫁奩陪嫁包括:兩柜(穿衣柜)、兩箱(龍鳳箱)、兩桌(大、。、兩凳(高、矮)、碗柜、洗臉架。另購棉被(4床)、帳子(1床)、碗(24個)、筷(16雙)、羹匙(16把)、火爐(1個)、傘(1把)、洗臉盆(2個)、衣服(數套)、背籠(1個)。在土家民間,上世紀80年代以前,土家人都是按照這個數額為女兒準備嫁妝的。
戀親情。以往,土家女出嫁前,戀父母至親養育之恩,惜手足之情,離別時痛哭流涕。久而久之,就演變為以哭調述離別、以哭腔敘親情的哭嫁習俗。
無論哭嫁的起因是什么,事實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哭嫁在土家民間十分流行,基本上是嫁必哭?藜奘呛饬砍黾夼欠衤斆、知書達理的一項標準。土家女和其父母都很重視。不會哭或哭不好,會被左鄰右舍看不起的。因此,土家女從小就學哭嫁。從小姑娘時期就開始“野哭”和“家哭”!耙翱蕖笔嵌阍谏揭熬毧!凹铱蕖本褪莿e家嫁女時陪哭、學哭?藜,也是土家女亮才智的一種手段,許多人家就是在哭嫁中選中兒媳的。如果在哭嫁中看中某女,就請媒人說和。
同時,也哭中生樂,是不哭不熱鬧、不哭不喜慶、越哭越歡樂。
在電視電影沒有普及之前,土家民間文化生活匱乏,能享受到的文化生活就只有聽故事和在年節看人戲。除此,就是期盼村人和親戚嫁女聽哭嫁,參加哭嫁會。因此,哭嫁是全村、全寨的大聚會,是土家女性哭功的大展示。其實,哭嫁除了鐵定對象參哭外,全村的老少女性都可以陪哭。所以,哭嫁娛樂功能十分明顯。同時,通過哭嫁還可以協調化解左鄰右舍村人間的怨仇,在哭嫁中一泄為快,化干戈為玉帛。
哭嫁歌的哭法儀式在土家族地區是一致的,但沒有固定的哭詞?拊~內容按照哭嫁對象、儀式過程、周圍情景即情而生,以景而發,屬于即情演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