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恩施市文體局網站
恩施市的“土家女兒會”是恩施州“州慶”、“擺手節”、“牛王節”等四大民族節之一,歷史悠久,是恩施土家族女兒在華夏大地上獨顯女性文化特征的一朵藝術奇葩。
早在明末青初,中國還相當封閉,恩施市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紅土鄉的石灰窯、板橋鄉的大山頂更是地遠山荒,由于外來戶的入籍,該地出現了一種由青年男女自由談婚論嫁的婚俗,由于這個活動是在每年農歷7月12日,以趕集貿易、趕集途中對歌的形式來實施,整個過程是以青年女性為主來選擇談婚論嫁的對象,后來,當地老百姓便把這天稱為“土家女兒會”。這一古老的婚俗被當地的土家人一直保留到今天。
相傳,在很久以前,石灰窯地遠山深,男女之間是沒有拘束的,他們在勞動中唱歌跳舞,傾吐愛情、私訂終身,盡情地過著自由自在的田園牧歌生活。后來由于張、薛、李、滕、楊、田、覃、曹、黃、王,等十姓人從山外攀藤越崖,登上海拔1700余米的石灰窯,他們分割居地,挽草為界,搭棚建屋,立戶創業,號稱“十個棚”。到了明代末年,薛姓中有一人被推為“鄉士”(有學問、能號令一鄉之眾的人),薛姓多女少子(今石灰窯薛姓已絕),膝下有九女,薛姓教女,嚴守閨門,平時不許外游。兒女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女發男納八字庚貼。無見面之機,只等適齡,拜堂后方能相見。
有一年,薛鄉士到山外遠游歸來,全棚為鄉士大辦筵席慶賀,薛鄉士很高興,一邊飲酒,一邊暢談沿途見聞,介紹山外男婚女嫁的自由幸;橐。酒酣興盡之時,把他最鐘愛的幺女珍妹喚至身旁,吩咐道:“明天是月半節,你和姐姐們都可以穿上新衣服,上街玩一天,觀賞秋景,只能一天,平時不得離棚”。聽罷,九姐妹感到喜從天降,三更起身,五更打扮,頭纏印花折疊帕,身著紅綠花邊衣,腰圍黑色金線繡花巾,腳穿鑲花鞋,手戴亮閃閃的玉鐲,打扮得花兒一樣。出得門來,山寨的小伙子遠觀近望,不離左右,以山歌相追,以眉目傳情,九姐妹均在這天相中了如意郎君,直至踏月才歸。爾后,每到七月十二這天,她們就梳妝打扮,穿著一新,偷偷溜出家門,與鄰里姊妹相邀上街,連續數年如故,積之成習,人們便稱農歷七月十二日為“女兒會”。
后來,每年這一天,勞累了一年的女兒們都不邀而同戴上首飾,穿上鑲邊衣裳,里長外短,層層翻新成筍殼狀,這叫“節節高”,表示富有和美觀,并用花背簍背點土特產上街趕集,女兒云集,爭奇斗妍,吸引著眾多的年輕后生,后生們在集市上裝作一副閑散悠然的模樣,一雙眼睛卻滴溜溜地轉,暗中尋找著心儀的小阿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