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年俗 |
|
作者:賀孝貴 信息來源:土家學刊
作為土家族聚居地的恩施地區,自“改土歸流”以來,受漢文化影響較大,其風俗與漢俗交匯,形成一種奇特的年俗文化。
殺年豬 制臘肉
殺年豬是恩施土家人一年值得慶賀的事,殺了豬不僅可以過個好年,也是平時待人接客和全家人一年油水的保障。恩施土家人殺年豬,先要看日子,然后請屠夫。屠夫將豬殺死后,要在豬鼻子上劃一刀再刨洗,意為我破了你的豬相,投生再不會變成豬遭殺戮了。 過去有的地方將豬殺死后,要拖到堂屋門背后蓋上蓑衣藏起來,一些人扮成搶豬的樣子,查找鬧騰一陣子后,主家與屠夫再把豬拖出來刨洗。其原因據說是祖上很窮,交不起富家的租糧,每年年豬被富家搶走抵了租。有一年剛殺豬,搶豬的人就來了,便把豬藏起來,才有豬肉過年。土家人將有無年豬殺,殺幾頭或多少斤肉作為貧富的象征。 豬刨洗干凈后,屠夫將其分割成塊。若家里有成了親或定了親的兒子,要“打”肘子,一般用后腿,兒子多的人家前后腿都用。家景好的人家打條肘,即帶脊背打下來,份量重一些。家景差的打圓肘,不帶脊背,份量自然輕一些。這些肘子是為兒子給丈人拜年準備的禮物。有肘子吃,是土家族有女兒人家的一大驕傲,說誰家吃了肘子,便知道誰家的女兒放了人家。 殺了豬,主家要招待屠夫和親朋好友吃一餐,一般不用豬的正身肉,只用不好收拾的“項圈”肉(豬脖子)和打肘子剩下的邊用肉。吃這一餐有個名稱,叫吃“刨湯”。 屠夫和親朋好友走后,主家開始腌制臘肉。腌前要打紅鍋,即將鐵鍋燒紅,將豬肉有皮的一面在紅鍋上烙,這樣一是整干凈肉皮中的毛腳子,二是以后再食用時,用熱水一泡一刮就干凈了,煮起來也容易熟。對肉的腌制很有講究,將生鹽炒熟,拌上花椒粉,在盆或缸中放一層肉,抹一層花椒粉鹽。腌制七天左右,再起缸掛在灶前或火塘上熏炕。講究的人家要專打柏樹枝或用花生、葵花、核桃殼燒火熏炕。這樣炕出來的臘肉味道格外香美。
打粑粑 拍醪糟
到了臘月末,恩施土家族人忙著打粑粑、拍醪糟,準備過年。粑粑有三種,一是糍粑,二是印子殼,三是凍粑。糍粑是將糯米蒸熟,或用碓舂,或用杵、槌砸打,或用削尖的竹條把子戳揉,把糯米飯整成泥狀,再分捏成團,擠壓成餅或在專用木模中壓制成形,便是糍粑了。大小由主家定,大的有兩三斤一對的,小的只有一二兩一個。大的主要用于走人家送禮,配上糖食糕點,顯得又好看又實在。高山不出稻谷,糯米金貴,要摻一些糯包谷米,這樣做出來的糍粑,黃金亮色的,烤來吃比純糯米的還香甜。印子殼是將糯米和粘米兩摻,有的也用高梁米,用水浸泡后磨成漿,盛入包袱中懸吊一晚,大部分水份吊失,稱之為吊漿,再分捏成團,在印模中擠壓成形,蒸熟即成。因此印子殼兒又被叫做吊漿粑粑,做成的湯圓則稱之吊漿湯圓。凍粑是恩施土家人特有的節令食品,選擇寒冷的天氣,將大米磨成漿,將一半炒熟的米漿和另一半生漿拌合后發酵,然后在冰天雪地里凍幾天,再分捏成團蒸熟,吃起來綿軟可口。有的人家將綠豆或紅豆煮爛成泥,放進糖、鹽、香料,做成甜、咸豆餡,包進米漿中,放在猴梨樹葉上蒸成粑粑,吃起來別有一種風味。
臘、正月,走進恩施土家族人家,都有用清水浸泡的一盆或一缸糍粑和印子殼兒,只要勤換水,可以吃到六月間不壞,吃起來還特別爽口,故有“臘月做粑六月吃”之說,這也就成了恩施土家人的一條飲食經驗。
拍醪糟,就是釀制米酒,醪糟不僅是恩施土家人過年必備的美食,拍醪糟還是預卜來年運氣的習俗。臘月下旬,家家主婦都要備制上等糯米,不出米的地方用糯包谷米代替,將糯米或包谷米蒸熟,倒入簸箕中攤開,灑上涼水攪散,再拌入甜酒曲,趁微熱時裝盆,這樣醪糟生坯就做成了。在生坯中間扒一個小坑,坑周圍插上幾支筷子做支撐,然后包上干凈的棉織物,放在灶上或柜中有適當溫度的地方發酵,兩三天聞到酒香便說明拍熟了,端出來打開包裹物,叫做“出窩”。剛出窩的醪糟如果甜水盈盈,叫做浮子多,特別是成團的醪糟在盆中可以轉動,味道又特別香甜,便預示來年天緣好,地豐收,家運旺,全家人都高興。如果醪糟變成了紅色,叫做上“天映”,主有財運,更是歡喜。
過年前后,你走進恩施土家族人家,招待你的有油炸糍糍、粑粑炒肉,如果還有一碗醪糟炒肉,便是把你當成貴客款待了。因為醪糟炒肉,一般是土家婦女生小孩做“月母子”后,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
團年,恩施土家族與其他民族一樣看重,不同的是有過趕年習慣,即提前一天團年。據說祖先被朝庭征調抗倭,只好提前一天團年。還有一種說法是過去匪患嚴重,團不好年,后來大家商議提前一天團年,以后便相沿下來。過去恩施有些地方團年,玩往臉上抹鍋煙墨扮土匪打劫的游戲,即與此有關。恩施土家族人一年到頭好孬都要團個年,并認為團年是自家的事,不能讓外人參加。因此出了門的姑娘不允許回娘家團年;分了家的兄弟也不能相互到各家團年;不相干的人就更不能在主家團年了。一到臘月,出門在外的人,千方百計要趕回家團年。那些因家庭矛盾暫時離家的大媳婦、小姑子,也要“長草短草一把挽到”,先回家團了年再說,許多矛盾一餐團年飯下來往往就化解了。誰家都忌諱團年時家中缺人。
團年的飯菜也很有講究,飯必須蒸得多,要有吃有剩,上年吃到下年還有才行。因此有些人家團年做的飯,吃到正月十五還有。也有些人家有意往年飯中撒一把谷子,在吃年飯時,家中小孩便說“好多的谷子呀!”以預祝來年豐收。還有做年蘿卜的習慣,三十天用豬頭煮一鍋蘿卜,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那蘿卜熱了冷冷了熱,味道變得酸酸怪怪的,它不僅是一道風味美食,還是一味消食化積的良藥。年節間吃肉油過多,容易鬧肚子,只要常吃年蘿卜,便可相安無事。團年的菜一般要做十三道,前十二道菜代表十二個月,最后一道菜上魚,討“年年有余”的吉祥。其它的菜除魚外,必須有芹菜、青菜、白菜,長輩給兒女揀這些菜時要封贈:“吃了芹菜,勤勤快快;吃了青菜,親親熱熱;吃了白菜,清清白白”。吃團年飯前,要舉行“叫飯”儀式,即請亡人回家過年。請幾人就擺幾副杯、碗、筷,先將杯中斟滿酒,再將筷子橫放在碗邊(平時吃飯絕不允許將筷子放在碗上),由當家人一一喊某某回家團年,然后象征性地給碗中揀一點菜,添一點飯,等一會兒,將酒潑在地上,將飯倒回鍋里,再在碗或杯中篩上茶后倒在地上!敖酗垺眱x式結束后,全家人上桌團年。團年的時間要在黎明,討越吃越亮的吉利,F在多在傍晚時分。
恩施土家族人的拜年習俗,從時間上看,不盡相同。故有“年前拜族人,年后拜丈人”!俺跻怀醵怀鲩T,初三初四拜人”和“有心拜年端午不晚”等各種說法。但一般來說,正月十五前一定得拜完,所以端午也不遲之說實際上只是笑談而已。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之間相互拜年,朋友之間拜年,都得送禮。
玩燈 趕毛狗
恩施土家族過年,離不開一個“玩”字,從城鎮到鄉村,各有各的“玩”法,氣氛十分熱烈。
城鎮以玩龍、玩獅子、劃采蓮船、打蓮香、打耍耍為主,統稱玩燈。正月初一出燈,十五收燈。玩燈在舊社會由幫會、族人操縱,解放后一般由街道或村里組織。
受佛教思想影響,龍的節數玩單不玩雙,一般玩十三到十五節,極少玩過十九節的。龍的節數越多越難玩,沒有高超的技藝玩不轉,會受到恥笑。舊時玩龍的場面驚心動魄,玩手們一律著短褲打赤膊,玩時要受到土制煙花噴射的考驗,因為煙花中除火藥外,還夾著搗碎的銅錢或鍋鐵,龍玩得不快不圓,玩手就可能受傷。當然,這種煙花只允許在玩龍的時候放,而且也只有富家人放,除了助興取樂外,還要給玩手數量不菲的錢。玩龍有一條約定俗成的規矩,“不能稱大”。有一年恩施城東官坡一條龍忙著出燈,用白麻做的龍胡子忘記染色了,一上街便被其它的“龍”認為是掛白胡子充老,便抵著玩不放“過手”,直到官坡龍甘拜下風才作罷。以后每年官坡龍上街,都要遭到圍攻,打幾場“惡仗”,一直延續了好些年,F在玩龍,只能看到各種顏色胡子的龍,就是看不到白胡子龍。
玩獅子最精彩的是玩高臺,即在幾張摞起的桌子上玩。本事大的可以玩到十幾張桌子。玩龍玩獅子是勇武的象征。玩手們也因為勇敢驃悍受人尊重,特別是受到女人的青睞。
鄉村受場地、人員、經費諸因素的約束,“玩”的沒有城鎮氣派,但卻很有特色。如劃干龍船,幾個人打鑼鼓家什,一個人拿裝飾后的手杖代替船劃子,在農戶門前邊劃邊唱,說一些稱道主家的話,預祝來年吉祥。靈活機動,頗受歡迎。
更具山風野俗特色的,要數正月十五趕毛狗子精了。毛狗子是狐貍的俗稱,恩施土家人認為它有三大壞處,一是喜歡偷雞吃,雞即“吉”,破人吉祥;二是“精人”,即成精后會勾引男人女人,直到把人“精”死;三是替鬼做幫兇,為鬼充當坐騎。因此必須趕之。過去趕毛狗子精的活動比較繁雜,用竹筒做成火把或用木梓油做成蠟燭備用,砍樹枝搭成棚子,放入草扎的毛狗子,堆放未破節的竹筒和火炮樹葉(女貞樹葉,見火起泡爆裂出聲)。正月十五擦黑,在屋邊及主要路邊插上點燃的火把、蠟燭,然后燒燃毛狗子棚,一邊打著“哦嗬”,一邊高喊“趕毛狗子喲!”此時滿山遍野火光沖天,大人細娃男人女人的叫喊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趕完毛狗子精,一家大小回到屋里,圍著火塘擺龍門陣,唱山歌,徹夜不歇,F在趕毛狗子精的習俗基本消失了,有的地方演變成點路燭,并解釋成送過完年的亡人回程。也有“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燈”之說。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