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過趕年 |
|
作者:彭 華 向淵泉 信息來源:湘西民族網
土家語稱過年叫“起嘎”,過趕年(亦叫過大年),土語叫“起老嘎卡”。過趕年正因它的時間特別,習俗特別,涵義特別,今永順縣已將土家族過“趕年”申報為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土家族過趕年的地域分布面廣,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三省一市接壤的土家族聚居區。其中以酉水之域,講土家族語的永順、龍山、古丈、保靖幾縣的土家山寨,過趕年最為隆重。 一、土家族過趕年的來歷 土家族過趕年歷史悠久,是土家人一年里最隆重的節日。是土家人一年一度的親情大團聚;是土家人一年一度的民族歷史愛國主義教育;是土家人一年一度的民族道德倫理教育;是土家人一年一度的民族飲食傳承大展示;是土家人一年一度的民族農耕文化大展演。 土家族過趕年的來歷,據清《永順府志》風俗條載:“土民每歲十二月二十八日夜祀祖亦曰祭鬼”。清《鶴峰州志》風俗條亦載:“土戶覃、田二姓,土司時于除夕前一日祀神過年,今多仍之”。清永順府的《龍山縣志》明確載:“土人度歲,月大以二十九日為歲,月小則以二十八,相傳前土司出軍值除日(夕),令民先期度歲,后遂以為!。土家族過趕年雖有三說,經調查論證,過趕年確與明嘉靖年間土兵抗倭有關。 永順縣城北門內,有一座翼南樓,就是頌揚明土司彭翼南抗倭,保國護民功蓋東南“第一戰功”而建。 土家人過趕年就是紀念抗倭征戰,提前一天過年遂成其俗。據土家族父老相傳,土家過趕年是始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是年冬,明王朝調永順、保靖、容美土兵協剿倭寇于蘇松,為了按時出征,土兵將士來不及待到三十過年,只好提前一天趕快過年,按時出征,而叫“趕年”。 據《明史》、《永順縣志》載:明年,永順宣慰彭翼南統兵三千,致仕宣慰彭明輔(翼南之祖父),統兵二千,俱會于松江。時保靖兵敗賊于石塘灣,永順兵邀擊,賊奔王江涇大潰。先是永順兵剿新場倭,倭故不出,保靖兵為所誘,先入,永順土官田葘、田豐等亦爭入,為賊所圍,皆死之。議者言督撫經略失宜,致永順兵再戰再北。及王涇之戰,保靖犄之,永順角之,斬獲一千九百余級,倭為氣奪,蓋東南戰功第一,降敕嘉獎,各賜銀幣,翼南三品服,授昭毅將軍,明輔俱受銀幣之賜。并降詔曰:“蕞爾倭夷,連年內侵,東南要區,累遭屠戮。彭翼南聞調遠赴,亟動勤王之念,竭力效令,用成奏凱之功,元兇就戮,余孽悉平,功勞懋著,良可嘉尚”。永保土司抗倭凱旋,土民雀躍,為慶?官帘o民之功,為懷念抗倭陣亡將士,土家人世代仍將過年提前一天,其祭典之隆重非同一般,祭祀之特別不類華夏諸族。 二、土家族過趕年的準備 土家人過趕年因隆重而準備時間較長。一般從冬至就開始殺年豬,準備炕年肉。古時土家人殺年豬是有神秘儀式的。土家人將年豬殺死后,要用棕簑衣遮上,手拿長梭標在屋四周看一下,有如臨大敵。說這是祖先殺年豬怕外族搶奪,看后才放入槽盆刨修去毛。殺年豬還要用錢紙和三根香卷筒粘血,插在豬欄上敬六畜保護神。殺年豬這天要請親朋吃刨湯肉,這一餐以吃大塊回鍋肉為主,又叫吃熱肉,其味之美在土家族地域傳為佳話。 時進臘月,趕場賣的東西如:粉條、糖、紅魚、燈籠、花布之類都叫“打年貨”。臘月的市場繁榮貨多,人多,一般較平日貴,故鄉人彥語云:“有錢莫買臘月貨”。一般有錢人在未進臘月就購全了過年貨物。 時到臘月二十三日。白天家家要打掃檐塵迎過年。這天晚上要燒灶書,送灶神菩薩上天。 時到臘月二十四日。土家山寨戶戶寫、貼年聯。其聯有云:“憶抗倭過趕年家家熱鬧;跳擺手迎新春戶戶平安”…… 時到臘月二十五日。土家人,家家推年豆腐。年豆腐沖漿水清,豆腐多又硬,才是好兆頭。 時到臘月二十六日。家家炒“炒米”,炸“團馓”。炒米白,團馓起得好,預兆來年運氣好。 時到臘月二十七日。土家人戶戶打年粑,年粑有糯米、亦有包谷、小米、高梁等雜糧粑粑。蒸粑粑上氣快,粑粑糯喜泡多,兆頭才好。 時到臘月二十八日。家家要到村頭土地祠前殺雞鴨。每支被殺的雞要扯一點毛,并粘上血貼在土地祠上,叫感謝土地。 時到臘月二十九日,稱“過年樣樣有”。這一天男人要上山為祖墳送年飯,回來要背柴(財)歸家燒旺火,女人則一天忙辦年。 三、土家過年禁忌與程序 土家人過年禁忌多,一般從臘月二十三日起,大人小孩不準講不吉利的話,不準吵架,不準罵人,要輕言細語有禮貌。不準打鳥撈鳥窩,說“麻雀也要有個大年夜”。要求人與周圍的自然物相和諧。吃年飯不準泡湯,說泡湯肯垮田坎。過年天不準用針,用針蟲打包谷心。過年要扛柴回家叫進財。過年向外潑水是潑財。年夜烤火不準踩鐵稱架,這一夜它是主人要休息。吃年飯給老人要敬挾好肉,給小孩也要挾好菜,叫敬老愛幼。不能給小孩吃雞爪,吃了雞爪長大寫不好字。不能給小孩吃豬蹄*,吃了長大難找媳婦。但要給男當家敬豬*和雞抓,說是抓錢爪,好發財。土家拜年喜男孩先進屋,男孩先進屋主人就高興。新年天與人相迂,要熱情恭賀“新年好!”、“恭喜發財!”過年期間不準拾死野物回家,拾之為不利。 過年是家庭主婦最忙的一天,這天上午要辦出十大碗或十二大碗、十八大碗……但只雙不單,菜要色鮮味美,是家庭一年一度的美食傳承大展示。辦的菜飯喜多,要從今年吃到明年,要吃到過十五才算豐盛美滿。過年是親人一年一度大團圓,要吃得好,一家才高興,也才顯示出主婦的能干。但年席上有兩樣菜不可少,一是青菜煮豆腐叫做一年“清清潔潔”。二是各菜都裝一點敬神并又上席,叫“合菜”,以預兆一年“和和氣氣”。 過年祭祖要煮豬頭祭,也要將過年所辦的菜各取一點合裝一盆上祭,但祭祀筷子抽一把不能數,放在豬頭旁。堂屋祭祖的供桌兩旁要擺長凳,凳上各擺五帖紙錢,每帖紙上要放三根香,這是祖先入桌的席位。祭祀先從堂屋開始叫“祭祖”。祭祖要燒化錢紙,上香點蠟,奠茶、奠酒,舉家男丁三拜九叩首。祭畢再到堂門前擺香案敬“把門將軍與屋檐童子”。其祭法同前,但不三拜九叩首,只要作揖及可。完畢去朝門口祭“天地”而后去村頭祭“土地神”。有的去擺手堂祭“土司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漢”。也有去官廳祭“八部大神”。最后在路邊順路插錢山,發路燈,插香燒紙,燒錢山,灑水飯,祭抗倭陣亡將士。再回到堂屋二門敬“親家六眷”,再進火床在火坑角祭“茶婆婆”(又叫阿米麻媽)保護小孩之神。完畢放鞭炮吃年飯,舉家一年一度幸福大團年。 土家人過趕年根據地域的不同有三個特點:一是永順雙鳳村一帶過趕年,要將土錦(西蘭卡普)四十八勾打花被面為神供在堂屋神桌中的太師椅上,并掛雞斗(又叫動錢,可壁邪)。祭祀供品除豬頭全魚外,要用木端桶裝合菜(又叫賀菜)祭神,還要入年席,并擺在席中央。取和氣之意。叫“賀菜”是慶賀抗倭勝利之意。在吃飯時,邊吃邊用土家語高歌,唱豐收,唱大家興家立業創幸福,唱發大財。二是永順對山一帶土家人過趕年在堂屋里掛圍帳,插松枝、柏樹葉、梅花以示抗倭軍營,邊祭邊吃,表示吃了要上陣。三是永順鹽井、王村一帶土家人過趕年,要用甑子將米飯與坨坨肉一起蒸,蒸熟后抬甑子用飯與坨坨肉祭祖,表示要出征,來不及分別炒菜。坨坨肉是過趕年的主菜。 中午吃了團年飯后,天黑時要迎灶神,并燒化錢紙,點鍋燈。到了半夜在堂屋裝一碗火灰,化燒錢紙叫祭“四官菩薩”,四官神是管六畜興旺之神。敬畢將裝灰碗卜于內門檻下,第二天有男孩進屋踏上灰則大吉。在雞叫時,各家要放爆竹搶年。搶年時要推磨、沖碓、挑新年水。挑年水時要給水井插香紙敬水神。大年初一、初二要給長輩拜年,到了初三,土家山寨要扎火龍到擺手堂跳擺手(土語叫“舍巴日”),給土王和八部大神拜年。跳擺手舞不分姓氏,不分老少,不分男女,共同歡跳,一直跳到十五才送駕掃堂結束。清有土家文人《竹枝》云:“新春擺手鬧年華,盡是當年老土家,問到村人為何事,大家報賽土王爺”。 四、趕年文化的搶救與弘揚 永順土家族過趕年,主要流行于農村土家村寨。清民時期,永順縣境幾乎全縣都過趕年。但在解放后,由多種原因逐年淡化。特別是到現在,不少房屋改建磚屋,中間已無神堂,沒有了祭祀之地。土地祠、擺手堂歷多拆毀,故祭祀多已簡化。今只有一些講土家族語的古村落,在老人的代領下仍按舊俗過趕年。 今有些土家村落又重修了擺手堂、官廳、土地祠,過趕年的古俗得到部分恢復。雖然如此,土家的歲時文化仍嚴重面臨瀕危。在民族非物質文化大搶救、開發、弘揚的今天,土家過趕年的歲時文化要急時搶救,要作力研究,要大開發大弘揚,要濃融于民俗文化旅游開發之中,要打造成富國富民的文化產業。否則再過十幾年,土家人過趕年的多內涵文化,就會變成單一的“團年”而矣。 |
|
|
|
|